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单元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随堂基础巩固.doc
清新雅致|
2023-03-02|
774次下载|
3页|
914.0KB|
5分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单元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随堂基础巩固.doc
[随堂基础巩固]
1.(2012·茂名学业水平检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
A.艺术领域 B.政治领域
C.经济领域 D.学术领域
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由“双百”方针的含义不难得出,“百家争鸣”主要针对学术领域。
答案:D
2.(2011·广州高二期末)下图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
A.1957 年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中国公演
B.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戴“帽子”
C.“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的,西医是资本主义的,中医是封建的”
D.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的能力。“双百”方针本身的含义是:思想文化上百花齐放;学术观点上自由争鸣。但 C 项显然是带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
答案:C
3.(2012·淮安月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近几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反网络低俗化活动,这一活动与我国确立的“双百”方针( )
A.互相矛盾 B.没有任何联系
C.并不矛盾 D.针锋相对
解析:“百花齐放”并不是允许所有的“花”开放,而只允许“健康的、有益的、符合人民利益的花”开放,故反网络低俗化活动与“百花齐放”政策并不矛盾。
答案:C
4.下列一系列作品的出现说明了( )
A.“双百”方针使科学研究出现短暂春天
B.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C.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开始盛行
D.“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思想活跃
解析:《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均是在贯彻“双百”方针以后出现的优秀作品。三部作品均是文艺作品,和科学研究无关,三部作品均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蔡文姬》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不是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答案:D
5.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
1959 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 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其中故事片有 17 部。不到一个月,观众达 1.2亿人次。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 1959 年”。但 1969 年建国二十周年时,全国各地上演的只有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龙江颂》《杜鹃山》等“样板戏”。
[探究主题]“双百”方针贯彻与否所产生的影响
[探究目的]
(1)知识层面: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在“文革”前后贯彻情况的了解及对其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
[探究问题]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从材料反映的前后变化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探究思路]
材料通过电影界的变化反映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通过前后的变化反映了党的方针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影响,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做到言之有据。
[尝试答题]
(1)1959 年“双百”方针得到贯彻,电影界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文革”期间,林彪、江青一伙破坏文化事业,抛弃了“双百”方针,造成了文艺舞台“样板化”,一花独放,百花凋零的局面。
(2)从前后的变化中,可以得出,国家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影响十分巨大,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妨碍文化的发展。
[随堂基础巩固]
1.(2012·茂名学业水平检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百家争鸣”主要针对( )
A.艺术领域 B.政治领域
C.经济领域 D.学术领域
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由“双百”方针的含义不难得出,“百家争鸣”主要针对学术领域。
答案:D
2.(2011·广州高二期末)下图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
A.1957 年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中国公演
B.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戴“帽子”
C.“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的,西医是资本主义的,中医是封建的”
D.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的能力。“双百”方针本身的含义是:思想文化上百花齐放;学术观点上自由争鸣。但 C 项显然是带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
答案:C
3.(2012·淮安月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近几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反网络低俗化活动,这一活动与我国确立的“双百”方针( )
A.互相矛盾 B.没有任何联系
C.并不矛盾 D.针锋相对
解析:“百花齐放”并不是允许所有的“花”开放,而只允许“健康的、有益的、符合人民利益的花”开放,故反网络低俗化活动与“百花齐放”政策并不矛盾。
答案:C
4.下列一系列作品的出现说明了( )
A.“双百”方针使科学研究出现短暂春天
B.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C.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开始盛行
D.“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思想活跃
解析:《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均是在贯彻“双百”方针以后出现的优秀作品。三部作品均是文艺作品,和科学研究无关,三部作品均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蔡文姬》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不是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答案:D
5.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
1959 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 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其中故事片有 17 部。不到一个月,观众达 1.2亿人次。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 1959 年”。但 1969 年建国二十周年时,全国各地上演的只有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交响音乐《龙江颂》《杜鹃山》等“样板戏”。
[探究主题]“双百”方针贯彻与否所产生的影响
[探究目的]
(1)知识层面: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在“文革”前后贯彻情况的了解及对其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能力。
[探究问题]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从材料反映的前后变化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探究思路]
材料通过电影界的变化反映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通过前后的变化反映了党的方针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影响,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做到言之有据。
[尝试答题]
(1)1959 年“双百”方针得到贯彻,电影界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文革”期间,林彪、江青一伙破坏文化事业,抛弃了“双百”方针,造成了文艺舞台“样板化”,一花独放,百花凋零的局面。
(2)从前后的变化中,可以得出,国家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影响十分巨大,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妨碍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