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2018学年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第2单元 第1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单位 单元测试题.doc
清歌缈缦|
2023-03-04|
32次下载|
10页|
244.817KB|
5分
2017-2018学年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第2单元 第1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单位 单元测试题.doc
第2单元 第1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单位 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 我国科学家培育出克隆牛“康康”和“双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康康”和“双双”的性状主要与哪只母牛相似( )
A.母牛甲 B.母牛乙
C.兼有甲、乙的性状 D.都不像
2. 有关下列各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如已看到图1中甲所示的物象,要想看到乙所示的物象,应将装片往右下方移动
B.图2中的②具有切断食物的作用
C.图3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的呼气状态
D.图4所表示的生态系统中有三条食物链
3. 某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显微镜(如图)哪一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4. 最早的一架复式显微镜的创制者是 A. T.Schwann B.A.van Leeuwenbeck C.Z.Jansen D.R.Hakoe
5. 下图表示使用显微镜操作时的三个步骤,其操作的顺序是 1 2 3
A.1→2→3 B.1→3→2
C.3→2→1 D.2→3→1
6. 正常情况下,根表皮以内的各层细胞由内向外细胞液的浓度是( )。
A.依次递增 B.依次递减 C.均相同 D.不能确定
7. 根是绿色植物非常重要的器官,下面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根尖结构的各部分都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B.植物生长发育需要N、P、K,所以应全部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
C.根的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根就从土壤中吸水
D.伸长区的细胞分裂能力强
8. 玫瑰花完成受精过程的顺序依次是( )。
①精子同卵细胞结合 ②花粉管进入子房 ③花粉管进入胚珠 ④花粉粒萌发 ⑤花粉管释放出精子
A.①③⑤②④ B.④②③⑤① C.⑤③①②④ D.①②⑤③④
9. 下图表示血液流经某结构后某些成分的变化情况,据此推测该结构为
A.肺 B.组织细胞 C.肝脏 D.肾脏
10. 使用显微镜时,进行对光,依次调节哪些结构: ( )
A.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 B.反光镜、 物镜、目镜
C.反光镜、转换器、物镜 D.转换器、反光镜、遮光器
11. 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目镜内的物像
B.由低配镜换高配镜后,视野变亮
C.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D.可观察到细胞壁、细胞核、液泡等细胞结构
12.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要想看到细胞膜要用( )
A.小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凹面镜
D.大光圈,凹面镜
13. 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氧气,这和细胞中的哪个结构关系密切(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14. 艾滋病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会迅速繁殖,人体免疫细胞在受到HIV攻击时也会迅速增多,并摧毁大多数HIV,但不能将其彻底消灭。HIV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即人体抵抗各种外来感染的自然防卫系统),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下列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免疫细胞浓度的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15. 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的工具是( )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16. 某显微镜两目镜放大倍数分别为5、15,两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45,为了在观察血涂片时视野中能看到更多的白细胞,选用最好的一组镜头是
A.5与10 B.5与45 C.15与10 D.15与45
17. 显微镜目镜上标有“10×”字样,如果要将物像放大到100倍,所选物镜应为( )
A.4× B.10× C.50× D.40×
18. 在显微镜下观察用碘液染色的洋葱表皮细胞时,细胞染色较深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19.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导致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中的乙型肝炎病毒、亚硝酸盐和电离辐射分别属于( )。
A.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B.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
C.病毒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
D.病毒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
20. 小文在做“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临时切片”实验时,如果光线较弱,他应选择( )
A.大光圈、凹面镜 B.小光圈、平面镜
C.大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21.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固定装片用到的结构是( )
A.粗准焦螺旋 B.压片夹
C.反光镜 D.细准焦螺旋
22. 如图所示,①②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③④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⑤⑥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下列哪种组合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23.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 )
A.基因 B.染色体 C. DNA D.蛋白质
24.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需要从侧面看着物镜并旋转粗准焦螺旋,将镜筒下降。从侧面看着物镜的目的是( )
A.使物镜降到能看清物像 B.使物镜对准光源
C.防止物镜碰到玻片,造成损伤 D.防止污染镜头
25. 下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二、非选择题
26. 在观察植物、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时要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观察清楚,都要用 对细胞进行染色。 (2)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补充完整:取镜安放→ →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 (3)显微镜现安装有10×和40×两个物镜,观察时,首先应选择其中 的物镜进行观察。 (4)根据显微镜结构图回答:图中表示物镜的是[ ];观察到物像后,微调[ ]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 (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近似于 形。
27. 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视野。请据图回答问题: (1)要使视野从①变为②,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__方移动。 (2)本实验使用的物镜有10×和4×两种,要使视野从②变为③,应选用的物镜是 。 (3)要使视野从③变为④,应调节________准焦螺旋。 (4)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 (5)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和______。 (6)使用显微镜时,应用 眼观察。
28. 图中,甲、乙是不同生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丙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是植物细胞,对比甲、乙两图可以看出,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共有的结构[B]是 。 (2)甲、乙两细胞的[D]中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 是 。乙细胞中的[E] 含有多种营养物质。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 (4)如在视野中已经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可以调节显微镜的[3] ,使物像更加清晰;如再更换高倍物镜观察玻片,则在视野中物像的亮度会 。
29. 请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A图中所示为_________(选填“植物”或“动物”)细胞,制作该细胞临时装片时应滴加______________。 (2)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④]应选用_________镜。转动显微镜[①],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一定要看着________,避免与玻片标本相撞。
30. 小明同学在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口腔内侧壁轻轻刮几下;③将牙签上附着的碎屑涂在水滴中,并用镊子分散;④盖上盖玻片;⑤用稀碘液染色;⑥用低倍镜观察。 请你根据小明的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的操作过程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更正。 错误并更正: (2)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物存在。于是,他移动玻片标本,污物不动;转动目镜,污物仍然不动。据此判断污物最有可能在
A.玻片标本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材料上
(3)口腔上皮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中相同的是:都有 、 、 和 。不同的是:口腔上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液泡和 。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 【答案】A 【解析】图2中的②是犬齿,具有撕裂食物的作用,图3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这时是在吸气,图4只有一条食物链,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3、 解析: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
答案: C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显微镜的发明历史。第一台复式显微镜是荷兰眼镜商Z.Jansen(1588---1628)于1590年创制的,半个多世纪之后英国科学家Hooke才完善复式显微镜并应用于观察软木及其他植物组织
5、 【答案】A 【解析】用显微镜观察时,首先要对光,对光好才能观察,对光结束后,放上玻片标本,从侧面注视物镜,同时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是2,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缓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视野中看清物象为止,是3。
6、B
7、 解析: 只有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除了N、P、K外,生物的生长还需要铁、硼、锌等无机盐。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有较强的分生能力。选项中只有“根的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根就从土壤中吸水”是正确的。
答案: C
8、 解析 :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精子。当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里的胚珠中时,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胚珠中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
答案 :B
9、A
解析: 当空气进入肺泡后,由于肺泡中氧的含量高于血液中的含量,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多,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
10、 【答案】A 【解析】对光的操作为: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然后调节遮光器,用较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一侧看着下降镜筒使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厘米,然后调节反光镜,当出现白亮的视野说明对光成功,调节的顺序依次是:转换器→遮光镜→反光镜。
11、 【答案】C 【解析】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镜筒,防止物镜与玻片相撞,损坏镜头;有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变暗;显微镜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像,所以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只能观察到细胞壁、细胞核等结构。
12、A
解析:细胞膜太薄,透明度大,光线强看不清,需要把视野调暗一些,所以要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13、C
14、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当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会迅速繁殖,这时体液中HIV的浓度会迅速升高,与此同时,HIV的入侵会刺激人体免疫细胞迅速增长,来抵抗HIV,这时免疫细胞的浓度也会处于较高水平,在免疫细胞的作用下,HIV浓度会迅速下降。存留下来的HIV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渐恢复到浓度较高的水平,在HIV的破坏下,免疫系统失去抵抗HIV的功能,免疫细胞浓度逐渐下降。
答案: A
15、A
16、 【答案】A 【解析】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少、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越小.据此可知,为了在观察血涂片时视野中能看到更多的白细胞,应该选用放大倍数最小的一组镜头,即选最小的目镜:5×,最小的物镜:10×. 故选:A
17、 解析: 显微镜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因此选B。
答案: B
18、D
19、 解析: 导致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大体上分为:物理致癌因子,如X射线、电离辐射;化学致癌因子,如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病毒致癌因子,如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
答案: D
20、 解析: 大光圈使光线透过的较多,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因此光线弱时应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答案: A
21、B
22、 【答案】D 【解析】要使看到的细胞数目少,说明组合的放大倍数大,物镜镜身长的是高倍物镜,目镜镜身短的是放大倍数大的,越接近玻片的是高倍镜。
23、A
24、C
25、 D
解析: 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乙和长物镜丙。
二、综合题
26、 【答案】(1)碘液 (2)对光 (3)10× (4)[2];[6] (5)长方 【解析】 试题分析:(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是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组成它的细胞也几乎是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颜色也很浅,不染色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想要看的更清楚一些,就要用碘液染色.碘液是碱性的,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内的核酸可以被碱性染液染成棕色.碘液染色后,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染成棕色的细胞结构就是细胞核. (2)用显微镜时,先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装好物镜和目镜;再利用低倍镜、大光圈对光,看到白亮的视野;然后将要观察的玻片放到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压住;左眼观察,右眼睁开,看到物像后,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至最清晰.最后是整理,擦拭显微镜,取下物镜和目镜,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3)观察时,首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4)图中表示物镜的是2,观察到物像后,微调6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 (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近似于长方形.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27、 【答案】(1)右下方 (2)10× (3)细 (4)(B) (5)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左 【解析】 试题分析:(1)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视野①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说明实物位于左上方,视野②中的物像位于中央,说明实物也位于中央,要使物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装片也向右下方移动,这样实物就移到了中央,物像自然也在中央了;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题中显微镜的物镜组合有两种:应选物镜的最大倍数即10×; (3)物像③不清晰,物像④清晰,要想使物像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4)制作临时装片时,“盖”这一步的正确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5)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观察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左眼用来观察物像,而右眼用来绘图。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意在考查学生联想与和运用图示信息的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步骤来分析、思考的能力。
28、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乙图与甲图相比除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外,乙图还有细胞壁、液泡.由此可知,甲图是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乙图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可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经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乙细胞中的[E]液泡含有多种营养物质.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保持细胞的形态,应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4)如在视野中已经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可以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如再更换高倍物镜观察玻片,由于进入镜筒的光线减少,则在视野中物像的亮度会变暗. 故答案为:(1)乙;细胞膜; (2)线粒体;液泡; (3)清水; (4)3;细准焦螺旋;变暗; 考点:此题考察的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9、 【答案】(1)植物 清水 (2)凹面 物镜 【解析】 试题分析:(1)因为该细胞的结构中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所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在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滴加的是清水。 (2)光线的强弱由光圈和反光镜控制,当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当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了避免损坏玻片,眼睛要看着物镜。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显微镜的使用。
30、 【答案】 【解析】:(1)由于植物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和动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不同,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不至于因吸水而膨胀,因失水而皱缩,“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在载玻片上滴清水;,“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移动玻片标本,污物不动;换用洁净的目镜后,污物仍然存在.说明污点一定在物镜. (3)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与动物细胞不同,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第2单元 第1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单位 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
1. 我国科学家培育出克隆牛“康康”和“双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康康”和“双双”的性状主要与哪只母牛相似( )
A.母牛甲 B.母牛乙
C.兼有甲、乙的性状 D.都不像
2. 有关下列各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时,如已看到图1中甲所示的物象,要想看到乙所示的物象,应将装片往右下方移动
B.图2中的②具有切断食物的作用
C.图3表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的呼气状态
D.图4所表示的生态系统中有三条食物链
3. 某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过程中,眼睛应注视显微镜(如图)哪一位置( )
A.① B.② C.③ D.④
4. 最早的一架复式显微镜的创制者是 A. T.Schwann B.A.van Leeuwenbeck C.Z.Jansen D.R.Hakoe
5. 下图表示使用显微镜操作时的三个步骤,其操作的顺序是 1 2 3
A.1→2→3 B.1→3→2
C.3→2→1 D.2→3→1
6. 正常情况下,根表皮以内的各层细胞由内向外细胞液的浓度是( )。
A.依次递增 B.依次递减 C.均相同 D.不能确定
7. 根是绿色植物非常重要的器官,下面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根尖结构的各部分都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B.植物生长发育需要N、P、K,所以应全部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
C.根的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根就从土壤中吸水
D.伸长区的细胞分裂能力强
8. 玫瑰花完成受精过程的顺序依次是( )。
①精子同卵细胞结合 ②花粉管进入子房 ③花粉管进入胚珠 ④花粉粒萌发 ⑤花粉管释放出精子
A.①③⑤②④ B.④②③⑤① C.⑤③①②④ D.①②⑤③④
9. 下图表示血液流经某结构后某些成分的变化情况,据此推测该结构为
A.肺 B.组织细胞 C.肝脏 D.肾脏
10. 使用显微镜时,进行对光,依次调节哪些结构: ( )
A.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 B.反光镜、 物镜、目镜
C.反光镜、转换器、物镜 D.转换器、反光镜、遮光器
11. 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目镜内的物像
B.由低配镜换高配镜后,视野变亮
C.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D.可观察到细胞壁、细胞核、液泡等细胞结构
12.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要想看到细胞膜要用( )
A.小光圈,平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凹面镜
D.大光圈,凹面镜
13. 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氧气,这和细胞中的哪个结构关系密切(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14. 艾滋病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会迅速繁殖,人体免疫细胞在受到HIV攻击时也会迅速增多,并摧毁大多数HIV,但不能将其彻底消灭。HIV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步侵袭人体的免疫系统(即人体抵抗各种外来感染的自然防卫系统),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下列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免疫细胞浓度的变化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15. 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的工具是( )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16. 某显微镜两目镜放大倍数分别为5、15,两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45,为了在观察血涂片时视野中能看到更多的白细胞,选用最好的一组镜头是
A.5与10 B.5与45 C.15与10 D.15与45
17. 显微镜目镜上标有“10×”字样,如果要将物像放大到100倍,所选物镜应为( )
A.4× B.10× C.50× D.40×
18. 在显微镜下观察用碘液染色的洋葱表皮细胞时,细胞染色较深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19. 癌症是当今世界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导致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中的乙型肝炎病毒、亚硝酸盐和电离辐射分别属于( )。
A.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B.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
C.病毒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
D.病毒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
20. 小文在做“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临时切片”实验时,如果光线较弱,他应选择( )
A.大光圈、凹面镜 B.小光圈、平面镜
C.大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21.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固定装片用到的结构是( )
A.粗准焦螺旋 B.压片夹
C.反光镜 D.细准焦螺旋
22. 如图所示,①②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物镜,③④为两种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⑤⑥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下列哪种组合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23.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 )
A.基因 B.染色体 C. DNA D.蛋白质
24. 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需要从侧面看着物镜并旋转粗准焦螺旋,将镜筒下降。从侧面看着物镜的目的是( )
A.使物镜降到能看清物像 B.使物镜对准光源
C.防止物镜碰到玻片,造成损伤 D.防止污染镜头
25. 下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二、非选择题
26. 在观察植物、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时要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观察清楚,都要用 对细胞进行染色。 (2)将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补充完整:取镜安放→ →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 (3)显微镜现安装有10×和40×两个物镜,观察时,首先应选择其中 的物镜进行观察。 (4)根据显微镜结构图回答:图中表示物镜的是[ ];观察到物像后,微调[ ]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 (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近似于 形。
27. 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视野。请据图回答问题: (1)要使视野从①变为②,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__方移动。 (2)本实验使用的物镜有10×和4×两种,要使视野从②变为③,应选用的物镜是 。 (3)要使视野从③变为④,应调节________准焦螺旋。 (4)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正确方法是( ) (5)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和______。 (6)使用显微镜时,应用 眼观察。
28. 图中,甲、乙是不同生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丙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是植物细胞,对比甲、乙两图可以看出,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共有的结构[B]是 。 (2)甲、乙两细胞的[D]中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 是 。乙细胞中的[E] 含有多种营养物质。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 。 (4)如在视野中已经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可以调节显微镜的[3] ,使物像更加清晰;如再更换高倍物镜观察玻片,则在视野中物像的亮度会 。
29. 请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A图中所示为_________(选填“植物”或“动物”)细胞,制作该细胞临时装片时应滴加______________。 (2)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④]应选用_________镜。转动显微镜[①],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一定要看着________,避免与玻片标本相撞。
30. 小明同学在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口腔内侧壁轻轻刮几下;③将牙签上附着的碎屑涂在水滴中,并用镊子分散;④盖上盖玻片;⑤用稀碘液染色;⑥用低倍镜观察。 请你根据小明的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的操作过程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更正。 错误并更正: (2)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材料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物存在。于是,他移动玻片标本,污物不动;转动目镜,污物仍然不动。据此判断污物最有可能在
A.玻片标本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材料上
(3)口腔上皮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中相同的是:都有 、 、 和 。不同的是:口腔上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液泡和 。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 【答案】A 【解析】图2中的②是犬齿,具有撕裂食物的作用,图3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这时是在吸气,图4只有一条食物链,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3、 解析: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
答案: C
4、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显微镜的发明历史。第一台复式显微镜是荷兰眼镜商Z.Jansen(1588---1628)于1590年创制的,半个多世纪之后英国科学家Hooke才完善复式显微镜并应用于观察软木及其他植物组织
5、 【答案】A 【解析】用显微镜观察时,首先要对光,对光好才能观察,对光结束后,放上玻片标本,从侧面注视物镜,同时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是2,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缓慢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视野中看清物象为止,是3。
6、B
7、 解析: 只有根尖的伸长区和成熟区具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能力,除了N、P、K外,生物的生长还需要铁、硼、锌等无机盐。根尖的分生区细胞有较强的分生能力。选项中只有“根的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根就从土壤中吸水”是正确的。
答案: C
8、 解析 :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黏液的刺激,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内有精子。当花粉管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里的胚珠中时,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与胚珠中的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
答案 :B
9、A
解析: 当空气进入肺泡后,由于肺泡中氧的含量高于血液中的含量,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多,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
10、 【答案】A 【解析】对光的操作为: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然后调节遮光器,用较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调节粗准焦螺旋在一侧看着下降镜筒使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厘米,然后调节反光镜,当出现白亮的视野说明对光成功,调节的顺序依次是:转换器→遮光镜→反光镜。
11、 【答案】C 【解析】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镜筒,防止物镜与玻片相撞,损坏镜头;有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变暗;显微镜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的像,所以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只能观察到细胞壁、细胞核等结构。
12、A
解析:细胞膜太薄,透明度大,光线强看不清,需要把视野调暗一些,所以要用小光圈和平面镜。
13、C
14、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当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会迅速繁殖,这时体液中HIV的浓度会迅速升高,与此同时,HIV的入侵会刺激人体免疫细胞迅速增长,来抵抗HIV,这时免疫细胞的浓度也会处于较高水平,在免疫细胞的作用下,HIV浓度会迅速下降。存留下来的HIV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繁殖,逐渐恢复到浓度较高的水平,在HIV的破坏下,免疫系统失去抵抗HIV的功能,免疫细胞浓度逐渐下降。
答案: A
15、A
16、 【答案】A 【解析】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少、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越小.据此可知,为了在观察血涂片时视野中能看到更多的白细胞,应该选用放大倍数最小的一组镜头,即选最小的目镜:5×,最小的物镜:10×. 故选:A
17、 解析: 显微镜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因此选B。
答案: B
18、D
19、 解析: 导致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大体上分为:物理致癌因子,如X射线、电离辐射;化学致癌因子,如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病毒致癌因子,如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
答案: D
20、 解析: 大光圈使光线透过的较多,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因此光线弱时应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答案: A
21、B
22、 【答案】D 【解析】要使看到的细胞数目少,说明组合的放大倍数大,物镜镜身长的是高倍物镜,目镜镜身短的是放大倍数大的,越接近玻片的是高倍镜。
23、A
24、C
25、 D
解析: 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乙和长物镜丙。
二、综合题
26、 【答案】(1)碘液 (2)对光 (3)10× (4)[2];[6] (5)长方 【解析】 试题分析:(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是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组成它的细胞也几乎是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颜色也很浅,不染色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想要看的更清楚一些,就要用碘液染色.碘液是碱性的,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内的核酸可以被碱性染液染成棕色.碘液染色后,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染成棕色的细胞结构就是细胞核. (2)用显微镜时,先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装好物镜和目镜;再利用低倍镜、大光圈对光,看到白亮的视野;然后将要观察的玻片放到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压住;左眼观察,右眼睁开,看到物像后,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至最清晰.最后是整理,擦拭显微镜,取下物镜和目镜,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3)观察时,首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4)图中表示物镜的是2,观察到物像后,微调6细准焦螺旋,可以使物像更加清晰. (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近似于长方形.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27、 【答案】(1)右下方 (2)10× (3)细 (4)(B) (5)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左 【解析】 试题分析:(1)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视野①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说明实物位于左上方,视野②中的物像位于中央,说明实物也位于中央,要使物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装片也向右下方移动,这样实物就移到了中央,物像自然也在中央了;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题中显微镜的物镜组合有两种:应选物镜的最大倍数即10×; (3)物像③不清晰,物像④清晰,要想使物像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4)制作临时装片时,“盖”这一步的正确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其目的是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5)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结构,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结构,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6)观察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左眼用来观察物像,而右眼用来绘图。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意在考查学生联想与和运用图示信息的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步骤来分析、思考的能力。
28、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1)乙图与甲图相比除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外,乙图还有细胞壁、液泡.由此可知,甲图是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乙图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可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经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乙细胞中的[E]液泡含有多种营养物质. (3)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保持细胞的形态,应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4)如在视野中已经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可以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如再更换高倍物镜观察玻片,由于进入镜筒的光线减少,则在视野中物像的亮度会变暗. 故答案为:(1)乙;细胞膜; (2)线粒体;液泡; (3)清水; (4)3;细准焦螺旋;变暗; 考点:此题考察的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9、 【答案】(1)植物 清水 (2)凹面 物镜 【解析】 试题分析:(1)因为该细胞的结构中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所以该细胞是植物细胞,在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滴加的是清水。 (2)光线的强弱由光圈和反光镜控制,当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当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为了避免损坏玻片,眼睛要看着物镜。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显微镜的使用。
30、 【答案】 【解析】:(1)由于植物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和动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不同,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不至于因吸水而膨胀,因失水而皱缩,“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在载玻片上滴清水;,“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在载玻片上滴生理盐水. (2)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移动玻片标本,污物不动;换用洁净的目镜后,污物仍然存在.说明污点一定在物镜. (3)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与动物细胞不同,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