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清歌缈缦|
2023-04-02|
285次下载|
5页|
169.283KB|
5分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一、选择题
1.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
A.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2.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
A.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B.使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C.构建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D.促进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
A.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4.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
5.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表明苏格拉底的思想是
A.歌颂直接民主 B.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赞扬社会道德 D.追求人的自由平等
6.1791年6月20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法国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了路易十六。法国国民公会决定处死国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A.斯宾诺莎的民主政体最优论 B.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C.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D.洛克的天赋人权论
7.启蒙运动时期天赋人权理论的提出,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入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的心脏,下列人物曾经对天赋人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9.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财产权是通过劳动获得的,提出“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是我的财产,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和不可剥夺的。从本质上来看其观点适应了( )。
A.封建主阶级进行封建剥削的需要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C.西欧各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需要
D.英国社会各阶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需要
10.斯宾诺莎认为:“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二者各有其领域…… ”请你判断其“理智”符合了( )。
A.专制国王的要求 B.本国教会的要求
C.资产阶级的要求 D.封建领主的要求
11.阿奎那是13 世纪著名的神学家,有人对他作出了如下评价,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阿奎那神学体系的核心是教权高于王权
B.阿奎那鼓励世俗君主们向教会发起挑战
C.阿奎那神学体系适应了维护神权的需要
D.阿奎那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12.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 所排挤。”这段话的实质是
A.追求理性至上 B.反对一切权威
C.宣扬人人平等 D.维护社会正义
13.“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它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之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社会契约 D.自由平等
14.房龙在《人类的 故事》一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一观点产生于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15.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相同点是( )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反对教皇权威 ④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7.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18.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谈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曾说“这个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及社会的性质”,并用如下图表来说明。下列图表中空缺部分应该是( )
英国革命中的冲突势力
英国国教←→(①)(②)←→议会政治(③)←→富足(中等)社会
←→表示两个势力的冲突
A.①清教②新贵族政治③君主专制
B.①马丁路德教②君主专制③贵族社会
C.①加尔文教②贵族社会③君主专制
D.①清教②君主专制③贵族社会
19.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C.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D.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20.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
A.讨论主题不同 B.价值取向不同
C.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二、选择题
21.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 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 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参考答案
12345678910CAACBCBABC11121314151617181920BACCBCDDAC
21.(1)诉求: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热爱的表达)。 效应:思想启蒙;推动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任答2点得2分)
(2)表现:李贽关心社会;批判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统治黑暗);儒学僵化
(3)影响:中国:具有启蒙色彩但作用有限。西方: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
一、选择题
1.西方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
A.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2.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
A.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B.使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C.构建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D.促进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票对l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
A.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D.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4.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D.天赋人权的思想
5.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前夜说:“是城邦给了我生命,使我受到抚养和教育。我首先是城邦的孩子和仆人,比起父母和其他祖先来,城邦更为尊贵,更为可敬,更为神圣,她受到众神和所有理智的人的尊敬。”这表明苏格拉底的思想是
A.歌颂直接民主 B.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C.赞扬社会道德 D.追求人的自由平等
6.1791年6月20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法国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了路易十六。法国国民公会决定处死国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A.斯宾诺莎的民主政体最优论 B.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C.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D.洛克的天赋人权论
7.启蒙运动时期天赋人权理论的提出,犹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入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的心脏,下列人物曾经对天赋人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贡献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9.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财产权是通过劳动获得的,提出“我的马所吃的草,我的仆人所割的草皮”都是我的财产,财产权是上帝赋予的基本权利,是神圣和不可剥夺的。从本质上来看其观点适应了( )。
A.封建主阶级进行封建剥削的需要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C.西欧各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的需要
D.英国社会各阶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需要
10.斯宾诺莎认为:“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二者各有其领域…… ”请你判断其“理智”符合了( )。
A.专制国王的要求 B.本国教会的要求
C.资产阶级的要求 D.封建领主的要求
11.阿奎那是13 世纪著名的神学家,有人对他作出了如下评价,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阿奎那神学体系的核心是教权高于王权
B.阿奎那鼓励世俗君主们向教会发起挑战
C.阿奎那神学体系适应了维护神权的需要
D.阿奎那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12.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 所排挤。”这段话的实质是
A.追求理性至上 B.反对一切权威
C.宣扬人人平等 D.维护社会正义
13.“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它人协议,以谋他们彼此之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的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无论人数多少都可以这样做。”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社会契约 D.自由平等
14.房龙在《人类的 故事》一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一观点产生于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15.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相同点是( )
①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③反对教皇权威 ④主张“先定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7.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18.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谈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曾说“这个革命兼有宗教、政治及社会的性质”,并用如下图表来说明。下列图表中空缺部分应该是( )
英国革命中的冲突势力
英国国教←→(①)(②)←→议会政治(③)←→富足(中等)社会
←→表示两个势力的冲突
A.①清教②新贵族政治③君主专制
B.①马丁路德教②君主专制③贵族社会
C.①加尔文教②贵族社会③君主专制
D.①清教②君主专制③贵族社会
19.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十五世纪中叶到十六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C.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D.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20.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儒家的“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的不同是( )
A.讨论主题不同 B.价值取向不同
C.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二、选择题
21.中国明朝和西方文艺复兴在思想和精神追求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完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不曾抵抗就做了俘虏/因为,夫人,您那美丽的眼睛射出的无形视线/将我
捆缚起来,如同囚犯一般/当时我没有意识到预防爱神的纠缠/依然若无其事、自信地迈步向前/殊不知就在此刻,我的感情之苦/已经伴随着人间之痛一起涌起波涟。
材料二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 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 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这种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间得到释放和施展。……当然,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当时,仅仅依靠一群文人 的思想的力量远远不够。这些文人在当时不但不是社会的主流,有的甚至还是政府排挤打压的对象,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再者封建制度的沉疴积重难返,已到了封建社会的沉暮之年,整个社会的衰落也是历史所趋。
——张辑《试寻文人画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共性》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诉求产生的社会效应。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是一位类似欧洲式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指出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追求人性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影响。
参考答案
12345678910CAACBCBABC11121314151617181920BACCBCDDAC
21.(1)诉求: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热爱的表达)。 效应:思想启蒙;推动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任答2点得2分)
(2)表现:李贽关心社会;批判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统治黑暗);儒学僵化
(3)影响:中国:具有启蒙色彩但作用有限。西方: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