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docx
抹茶味儿的菇凉|
2023-04-02|
2591次下载|
14页|
163.05KB|
5分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docx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出现商业繁荣。
(1)原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表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
(1)政策: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
(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
(1)原因: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
(1)特点:城镇商业继续繁荣。
(2)表现
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误区警示] “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
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
②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
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知识点拨]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知识点拨]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受统治者的政策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宋代以前以陆路为主,宋代及以后以海路为主;汉至元对外贸易比较频繁,而明清时期则走向衰落。
主题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发展历程
1.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阶段特征:①春秋战国,商业繁荣。②秦汉至隋唐之前,艰难发展。③隋唐,进一步发展。④两宋,空前繁荣。⑤元朝,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繁荣。⑥明清,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出现商帮。
(2)影响因素:①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②政府的政策、法律。③社会局势。④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
2.商品经济对封建统治的作用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行远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答案 唐朝时,商品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材料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2)依据材料指出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答案 农民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陷入困境,逃入山中,垦山为田;富商生活奢靡。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
答案 历史信息:商品经济渗入农村,草市更加普遍;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材料四 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鬟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清)《棉布谣》
(4)材料四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阻碍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现象: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
主题二 中国古代商业和对外贸易成就
1.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
(1)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
(2)第二次是宋朝。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
2.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5)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呈相应变化。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市场类型多样。在城市中有市、庙会等,在乡村中有草市。
(2)以商业为主的市镇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货币种类丰富。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铜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答案 “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坊市分开;交易有时间限制。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3)“草市”与“市”有何区别?依据材料说明“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说明了什么?
答案 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自发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说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材料四 而倭人贪利,贡物外所携私物增十倍,例当给直。札官言……今若仍旧制,当给钱二十一万七千,银价如之。宜大减其直,给银三万四千七百有奇。从之。使臣不悦,请如旧制。
——《明史》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 特点:政治色彩大于经济色彩;政府垄断对外贸易;不计较经济效益;与多国贸易有固定的时间(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原因:明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防范海寇,维护封建统治。
图示法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1.《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
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
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D
解析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D与材料无关。
2.如果将成语“朝秦暮楚”用在商业上,你认为该成语不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 )
A.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B.商人为获利往来奔波
C.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D.商业交通相对较发达
答案 A
解析 秦、楚是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和湖北,而“朝秦暮楚”则体现了时间的短暂与空间的转换,因此B、C、D三项都能体现,而A项并不能体现。
3.“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假如你和你的同学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你们会看到或遇到( )
A.大街小巷商店铺席连绵不断,街道两边建有会馆
B.在某一商店,你购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青花瓷
C.张老板又新购买了几十台织机,机房规模扩大了
D.乘船在运河游玩,品尝当地小吃,欣赏两岸繁华的商业景象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要求是“唐朝”,A、C两项是明清时期;B项最早可能是元代;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发展。故选D项。
4.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说明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故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宋朝。
5.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泉州 B.广州 C.南京 D.上海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784年”可知,清朝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选B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尚书·盘庚中》记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
材料二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
(1)材料二中的“飞钱”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3)商朝使用贝币,秦朝通用圆形方孔钱,北宋出现纸币,明清使用白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答案 (1)铜钱过重,不便携带;商品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发展。
(2)由多样走向统一;由一般金属货币向贵重金属货币发展;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方向发展。
(3)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繁荣。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基础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整体上归纳概括;第(3)问,明确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货币从根本上看,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2.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
A.早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答案 C
解析 关键词是“赶集”。A、D两项分别是早市和夜市,一般没有日期限定,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三项均排除。C项“草市”是乡村定期集市,符合题意。
3.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答案 A
解析 唐代时夜市时间受到限制,宋代打破对夜市时间的限制。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
4.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 D
解析 晋商、徽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在明清。
5.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答案 A
解析 “厚来薄往”指的是中外朝贡贸易的特点;“市舶使”是唐朝时政府设置的专管对外贸易的官职。“十三行”是清朝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而设置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这些词语都涉及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有关情况,故A正确。
6.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众多商人把商品贩卖到苏州,表明了苏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能力提升
7.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痃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能均衡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痃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贸易,就好比得疟疾之病的病人一样,忽冷忽热。由此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农村的草市。材料表明宋代农村的集市有了明显的发展。
8.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丝绸”“瓷器”“茶叶”可知,传统的自然经济长时间没有根本性突破,①③正确;②④均不符合史实,也与材料无关。故选C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2)据材料三,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一、三,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答案 (1)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2)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3)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问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中信息分析,材料一中表现了各地商品交换,种类丰富,材料二中描述了材料一中的商品已经成为老百姓使用的商品,体现了由奢侈品到日用品的发展。第(2)问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三中“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一句分析,从经营商品、两者的理念回答。第(3)问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注意综合概括两则材料的背景、时代特点回答。
【学思之窗】(教材第12页)
思考: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15页)
一、本课测评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提示 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学习延伸
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 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出现商业繁荣。
(1)原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表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
(1)政策: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
(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
(1)原因: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
(1)特点:城镇商业继续繁荣。
(2)表现
①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④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误区警示] “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
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
②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
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知识点拨]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知识点拨]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受统治者的政策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宋代以前以陆路为主,宋代及以后以海路为主;汉至元对外贸易比较频繁,而明清时期则走向衰落。
主题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发展历程
1.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阶段特征:①春秋战国,商业繁荣。②秦汉至隋唐之前,艰难发展。③隋唐,进一步发展。④两宋,空前繁荣。⑤元朝,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繁荣。⑥明清,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出现商帮。
(2)影响因素:①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②政府的政策、法律。③社会局势。④重农抑商传统思想的影响。
2.商品经济对封建统治的作用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行远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答案 唐朝时,商品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出现不受时间限制的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材料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2)依据材料指出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
答案 农民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陷入困境,逃入山中,垦山为田;富商生活奢靡。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
答案 历史信息:商品经济渗入农村,草市更加普遍;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材料四 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鬟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清)《棉布谣》
(4)材料四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阻碍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现象: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古代商业的三“先”与三“后”
主题二 中国古代商业和对外贸易成就
1.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
(1)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
(2)第二次是宋朝。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
2.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5)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呈相应变化。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市场类型多样。在城市中有市、庙会等,在乡村中有草市。
(2)以商业为主的市镇发达。历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更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货币种类丰富。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期形成以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铜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5)商业地位低下。商业始终都是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答案 “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坊市分开;交易有时间限制。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3)“草市”与“市”有何区别?依据材料说明“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说明了什么?
答案 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自发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说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材料四 而倭人贪利,贡物外所携私物增十倍,例当给直。札官言……今若仍旧制,当给钱二十一万七千,银价如之。宜大减其直,给银三万四千七百有奇。从之。使臣不悦,请如旧制。
——《明史》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 特点:政治色彩大于经济色彩;政府垄断对外贸易;不计较经济效益;与多国贸易有固定的时间(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原因:明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朝贡贸易带来巨大财政负担,防范海寇,维护封建统治。
图示法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1.《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
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
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D
解析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D与材料无关。
2.如果将成语“朝秦暮楚”用在商业上,你认为该成语不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 )
A.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B.商人为获利往来奔波
C.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D.商业交通相对较发达
答案 A
解析 秦、楚是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和湖北,而“朝秦暮楚”则体现了时间的短暂与空间的转换,因此B、C、D三项都能体现,而A项并不能体现。
3.“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假如你和你的同学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你们会看到或遇到( )
A.大街小巷商店铺席连绵不断,街道两边建有会馆
B.在某一商店,你购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青花瓷
C.张老板又新购买了几十台织机,机房规模扩大了
D.乘船在运河游玩,品尝当地小吃,欣赏两岸繁华的商业景象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要求是“唐朝”,A、C两项是明清时期;B项最早可能是元代;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发展。故选D项。
4.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说明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故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宋朝。
5.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
A.泉州 B.广州 C.南京 D.上海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784年”可知,清朝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故选B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尚书·盘庚中》记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
材料二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
(1)材料二中的“飞钱”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3)商朝使用贝币,秦朝通用圆形方孔钱,北宋出现纸币,明清使用白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答案 (1)铜钱过重,不便携带;商品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发展。
(2)由多样走向统一;由一般金属货币向贵重金属货币发展;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方向发展。
(3)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繁荣。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基础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整体上归纳概括;第(3)问,明确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货币从根本上看,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2.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
A.早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答案 C
解析 关键词是“赶集”。A、D两项分别是早市和夜市,一般没有日期限定,B项不符合材料意思,三项均排除。C项“草市”是乡村定期集市,符合题意。
3.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的变化,反映了( )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答案 A
解析 唐代时夜市时间受到限制,宋代打破对夜市时间的限制。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因此政府调整管理方式。
4.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 D
解析 晋商、徽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在明清。
5.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答案 A
解析 “厚来薄往”指的是中外朝贡贸易的特点;“市舶使”是唐朝时政府设置的专管对外贸易的官职。“十三行”是清朝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而设置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这些词语都涉及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有关情况,故A正确。
6.明代冯梦龙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 )
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众多商人把商品贩卖到苏州,表明了苏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能力提升
7.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痃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能均衡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痃市”指隔日一次的集市,材料之意是在四川有一集市,每隔一天进行一次贸易,就好比得疟疾之病的病人一样,忽冷忽热。由此可以看出材料涉及的是农村的草市。材料表明宋代农村的集市有了明显的发展。
8.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丝绸”“瓷器”“茶叶”可知,传统的自然经济长时间没有根本性突破,①③正确;②④均不符合史实,也与材料无关。故选C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2)据材料三,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一、三,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答案 (1)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2)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3)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问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中信息分析,材料一中表现了各地商品交换,种类丰富,材料二中描述了材料一中的商品已经成为老百姓使用的商品,体现了由奢侈品到日用品的发展。第(2)问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三中“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一句分析,从经营商品、两者的理念回答。第(3)问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注意综合概括两则材料的背景、时代特点回答。
【学思之窗】(教材第12页)
思考: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15页)
一、本课测评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提示 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二、学习延伸
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 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同意。因为顾炎武的看法符合徽州商人的实际,也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人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