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测试#高中历史新课标选修1模块综合测试卷.DOC.doc
无声飞雪|
2023-03-30|
38次下载|
4页|
11.044KB|
5分
综合测试#高中历史新课标选修1模块综合测试卷.DOC.doc
模块综合测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贵族对平民的剥削是造成城市危险的主要原因
B.平民暴动反映了城市真正到了危险境地
C.萨拉米斯岛战役的失败决定了城市危机不可调和
D.实行僭主政治似乎成为唯一的解决方式
【解析】 C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梭伦指挥雅典军队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答案】 C
2.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而齐国“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 )
A.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
B.承认土地私有
C.井田制的瓦解
D.封建赋税制度的确立
【解析】 从春秋时期改革变法的趋势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分析。
【答案】 B
3.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解析】 本题要明确社会制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措施是建立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 A
4.北魏统治者实施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土地贫富不均的问题
B.为受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C.获得维护封建国家政权必要的财政来源
D.为证实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明取得的成果
【解析】 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这是其主要目的,也是当时北魏政府所关心的问题。
【答案】 C
5.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B.有力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改革过程中,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并没有改变德意志的封建割据状态。
【答案】 A
6.属于阿里改革失败原因的是( )
①改革自身的问题使其陷入困境 ②对外无休止的战争消耗了经济力量 ③赋税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灾难
④导致了殖民势力的入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阿里改革遏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因此排除④。
【答案】 A
7.下列表述不符合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状况的是( )
A.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的状况,又不得不依附地主阶级
B.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C.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D.耕地不足现象得以解决
【解析】 农奴制改革后,地主占据大部分优质土地,随着农村人口迅速增加,耕地不足现象日益严重。
【答案】 D
8.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农民反幕府斗争兴起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D.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原因的认识与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而A、B、D三项都是具体原因或外因。
【答案】 C
9.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 题干要求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后的主要贡献。洋务运动是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它的局限性。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要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运动,康、梁等人是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洋务运动所没有达到的高度,B、C两项在洋务运动中就已经提出,D项在辛亥革命中才被提出。
【答案】 A
10.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解析】 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新志士的宣传和主张及其实践活动,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使近代文化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维新派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很大,它所开创的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是留给后人的最可贵的精神遗产。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实施这一措施的前提条件。
(3)请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措施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材料)
(4)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
【解析】 第(1)问难度不大。从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等,即可判断出是“均田制”。第(2)问通过教材知识,可以知道,政府是将无主荒地和政府所控制土地分给农民使用,并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第(3)问主要从材料中归纳,需要注意的是要仔细阅读材料,不能漏掉要点。第(4)问通过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要注意从国家和农民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
(1)均田令。
(2)政府掌握、支配大批无主荒地。
(3)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或年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露田不得买卖。政府官员就近授给一份公田,离职移交给继任者,不得买卖。
(4)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民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
材料三 欧阳修曾经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归纳北宋中期出现“三冗”、“二积”局面的原因。
(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王安石变法取得哪些成效?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答案】
(1)“三冗”原因: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北宋“恩荫”制度实行,受到“恩荫”的对象过滥。这使官员数量增加,形成“冗官”。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同时北宋还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宋代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二积”原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
具体措施: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精简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3)成效: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13.(2015·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所同意的观点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2)①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②(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近代化一环:提倡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
(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
模块综合测试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贵族对平民的剥削是造成城市危险的主要原因
B.平民暴动反映了城市真正到了危险境地
C.萨拉米斯岛战役的失败决定了城市危机不可调和
D.实行僭主政治似乎成为唯一的解决方式
【解析】 C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梭伦指挥雅典军队夺回了萨拉米斯岛。
【答案】 C
2.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而齐国“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 )
A.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
B.承认土地私有
C.井田制的瓦解
D.封建赋税制度的确立
【解析】 从春秋时期改革变法的趋势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去分析。
【答案】 B
3.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解析】 本题要明确社会制度变化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措施是建立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 A
4.北魏统治者实施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土地贫富不均的问题
B.为受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C.获得维护封建国家政权必要的财政来源
D.为证实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明取得的成果
【解析】 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主要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这是其主要目的,也是当时北魏政府所关心的问题。
【答案】 C
5.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B.有力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改革过程中,马丁·路德将《圣经》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并没有改变德意志的封建割据状态。
【答案】 A
6.属于阿里改革失败原因的是( )
①改革自身的问题使其陷入困境 ②对外无休止的战争消耗了经济力量 ③赋税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灾难
④导致了殖民势力的入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阿里改革遏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因此排除④。
【答案】 A
7.下列表述不符合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状况的是( )
A.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的状况,又不得不依附地主阶级
B.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C.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D.耕地不足现象得以解决
【解析】 农奴制改革后,地主占据大部分优质土地,随着农村人口迅速增加,耕地不足现象日益严重。
【答案】 D
8.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农民反幕府斗争兴起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D.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原因的认识与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而A、B、D三项都是具体原因或外因。
【答案】 C
9.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解析】 题干要求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后的主要贡献。洋务运动是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它的局限性。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要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政治运动,康、梁等人是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是洋务运动所没有达到的高度,B、C两项在洋务运动中就已经提出,D项在辛亥革命中才被提出。
【答案】 A
10.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解析】 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新志士的宣传和主张及其实践活动,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使近代文化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维新派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很大,它所开创的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是留给后人的最可贵的精神遗产。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实施这一措施的前提条件。
(3)请依据材料概括这一措施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材料)
(4)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积极影响?
【解析】 第(1)问难度不大。从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等,即可判断出是“均田制”。第(2)问通过教材知识,可以知道,政府是将无主荒地和政府所控制土地分给农民使用,并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第(3)问主要从材料中归纳,需要注意的是要仔细阅读材料,不能漏掉要点。第(4)问通过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要注意从国家和农民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
(1)均田令。
(2)政府掌握、支配大批无主荒地。
(3)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或年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露田不得买卖。政府官员就近授给一份公田,离职移交给继任者,不得买卖。
(4)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民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材料二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同时,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
材料三 欧阳修曾经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归纳北宋中期出现“三冗”、“二积”局面的原因。
(2)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对此,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王安石变法取得哪些成效?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答案】
(1)“三冗”原因: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北宋“恩荫”制度实行,受到“恩荫”的对象过滥。这使官员数量增加,形成“冗官”。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同时北宋还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宋代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二积”原因: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北宋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关键问题: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指导思想:以“理财”为中心,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和节省开支。
具体措施:通过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财政收入;通过精简军队,缩减编制等减少军费开支,保甲法、保马法也节省了国家的开支。
(3)成效: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失败原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13.(2015·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所同意的观点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2)①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②(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发动群众。近代化一环:提倡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
(3)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