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2018届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

清歌缈缦| 2023-03-08| 1次下载| 30页| 228.881KB| 5分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2018届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1-8题1分,9-12题2分,共16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花”的形成过程,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雪花B.
水花C.
烟花D.
窗花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B.“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C.“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D.“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炭粒
3.要纠正下列错误的操作,需要再补充仪器的是(  )
A.B.C.D.
4.上海复旦附中16岁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举夺冠,凭借不俗的成绩和沉着稳定的心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成为网络内外的热议焦点.下面诗句与分子、原子的运动有关的是(  )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白玉为堂金作马
5.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不显电性D.该原子核内有4个质子
6.2017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通过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的方式
C.为避免水体污染,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上应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D.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7.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铬属于非金属元素B.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00g
C.一个铬原子核内有24个质子D.一个铬原子核内有24个中子
8.门捷列夫不仅发现了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而且还大胆地预言了一些当时未知元素的存在,为了纪念门捷列夫的功绩,科学家把元素周期表中的101号元素命名为“钔”,关于“钔”的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mB.MdC.MDD.md
9.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C.D.
10.薄荷醇(化学式为C10H20O)可用于糖果、饮料的加香.下列有关薄荷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薄荷醇属于氧化物
B.薄荷醇由10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薄荷醇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20:1
D.薄荷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76.9%
11.下列有关化合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无关
B.氨气(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负价
D.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化合价
12.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物质质量/g83254反应后物质质量/g164x24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二、填空题
13.化学用语是一种信息丰富、国际通用且比较简明的化学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如胶似漆:胶中含有碳、氢、钙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金属的元素符号   ;
(2)争风吃醋:醋酸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   ;
(3)大浪淘沙:沙的主要成分的二氧化硅,写出其化学式   .
(4)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砷元素符号As),写出三硫化二砷的化合价为+3价   .
14.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E共有   种元素.
(2)B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有   .
15.根据课本资料卡片(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便于收集、   等优点,但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
(2)工业生产氧气需要考虑原料是否易得、能否大量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   等.
(3)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其原理是先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蒸发,利用空气中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   (填“氮气”或“氧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   .
16.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原子.

(1)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   (选字母),你推断的依据是   .
(2)该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   .(填“分子”或“原子”)
(3)根据上述示意图2,你能得到哪些化学变化的信息?   (请写一条).
 
三、简答与推理题(共16分)
17.如图所示的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磷燃烧,产生的主要现象是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冷却后,松开弹簧夹,看到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中的    处(填数字).剩余的气体的性质是   、   .
(3)实验得出的结果小于理论值,其原因可能是   .
(4)有电热棒点燃红磷比用酒精灯点燃红磷的方案更好,推测主要原因是   .

18.某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如图所示:

(1)炭滤池中常用煤粉替代活性炭,这说明煤粉具有的性质是   
(2)自来水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净水方法除(1)中涉及到的还有   (填序号)
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杀菌消毒
(3)吸水井中通入的氯气和氨气可生成氯胺.氯胺可缓慢释放出具有消毒作用的物质.这步操作的目的是   (填序号).
a.对天然水消毒 b.对生产过程中的水消毒 c.对输往用户的水消毒.
(4)最后进入用户的水是   (填“硬水”或“软水”),这是因为   .若要变成纯水,可采取的方法是   .
19.如图是我们已学过的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E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H是一种由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反应②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   .
(2)D可能是过氧化氢或   .(填化学式)
(3)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填序号).
(4)反应③的实验现象为   .
(5)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四、实验探究题
20.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21.根据如图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a、b仪器的名称:   、   ;
(2)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用C收集该气体,其中水的作用是   ;
(4)通过D、E两个实验,结合课堂学习,你认为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说明两点即可)①   ②   .
22.某化学探究小组进行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
【提出问题】
(1)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2)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催化效果哪个好?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①分别量取5mL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 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 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A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   ②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试管中均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③将实验②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④分别量取5mL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 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 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1)A中产生的气体是   .
(2)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   和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设计④的目的是   ,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五、计算题
23.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α﹣丙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基础物质之一.试计算:
(1)α﹣丙氨酸的化学式为C3HxO2N,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9,则x=   .
(2)α﹣丙氨酸分子中,碳、氢两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α﹣丙氨酸中,   (填元素名称)的质量分数最大.
(4)178gα﹣丙氨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
 

2017-2018学年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8题1分,9-12题2分,共16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花”的形成过程,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雪花B.
水花C.
烟花D.
窗花
【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形成雪花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形成水花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燃放烟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形成窗花的过程中只是水蒸汽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B.“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
C.“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
D.“灰”是指蜡烛燃烧产生的炭粒
【考点】55:蜡烛燃烧实验;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放热温度升高使蜡烛受热熔化变为蜡油,即所说的泪,蜡烛燃烧既包含化学变化,又包含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蜡烛燃烧放热温度升高使蜡烛受热熔化变为蜡油,即所说的泪,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诗句中的“灰”指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炭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要纠正下列错误的操作,需要再补充仪器的是(  )
A.B.C.D.
【考点】4J:仪器的装配或连接;42:测量容器﹣量筒;48:固体药品的取用;49:液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A、根据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连接仪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要改正错误操作,应再补充镊子.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不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不需要再补充仪器,图中操作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视线只需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即可,不需要再补充仪器.
D、图中橡胶塞和试管连接,易造成试管破裂,不需要再补充仪器.
故选:A
 
4.上海复旦附中16岁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举夺冠,凭借不俗的成绩和沉着稳定的心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成为网络内外的热议焦点.下面诗句与分子、原子的运动有关的是(  )
A.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白玉为堂金作马
【考点】BA: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宏观的颗粒和微观的粒子的不同的概念.
【解答】解:莲花、月亮、白玉和黄金都是分子或原子的集合体,是宏观颗粒,它们的运动不能代表分子或原子的运动,用分子的观点能解释现象应该是大量单个分子造成的现象,如闻到香味,就是因为具有香味的分子不断地运动,进入了人的鼻孔.
故选A.
 
5.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不显电性D.该原子核内有4个质子
【考点】B4: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分析】原子由原子核,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据此分析解答此题.
【解答】解:解:A、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故该模型表示的是氦原子,故错误;
B、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核电荷数为2,故错误;
C、该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不显电性,正确;
D、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含有2个质子,故错误.
故选C.
 
6.2017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通过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B.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的方式
C.为避免水体污染,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上应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D.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考点】78:水资源状况;79: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分析】根据题意,第29届“中国水周”的活动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护水资源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通过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为节约水资源,工业用水是应该循环利用的,大力推广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可以节约用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肥农药对农作物的增产增收起重要作用,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不现实的,可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开发低毒农药,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铬属于非金属元素B.铬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00g
C.一个铬原子核内有24个质子D.一个铬原子核内有24个中子
【考点】C5: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这一小格表示的意义,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的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据此解答.
【解答】解:A、铬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B错误;
C、铬原子的原子序数是24,原子序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故其核内有24个质子,故C正确;
D、中子数不等于原子序数,故D错误;
故选:C.
 
8.门捷列夫不仅发现了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而且还大胆地预言了一些当时未知元素的存在,为了纪念门捷列夫的功绩,科学家把元素周期表中的101号元素命名为“钔”,关于“钔”的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mB.MdC.MDD.md
【考点】C3: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分析】元素符号只有一个字母表示时这个字母一定大写;元素符号有俩个字母表示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解答】解: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只有一个字母表示时这个字母一定大写;元素符号有俩个字母表示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应选:B.
 
9.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微观示意图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C.D.
【考点】A7: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化合物为不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因此在判断是否为化合物前首先要确定为纯净物;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而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确定为纯净物后,再判断分子是否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
【解答】解:A、图中有两种分子,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表示物质为混合物;故A不正确;
B、图中有1种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该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图所示物质是化合物;故B正确;
C、图中4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图所示物质是单质;故C不正确;
D、图中有两种分子,为不同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物质为混合物,故D不正确;
故选:B.
 
10.薄荷醇(化学式为C10H20O)可用于糖果、饮料的加香.下列有关薄荷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薄荷醇属于氧化物
B.薄荷醇由10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薄荷醇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0:20:1
D.薄荷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76.9%
【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D9:元素质量比的计算;DA: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进行分析.
B、根据薄荷醇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薄荷醇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故选项说法错误.
B、薄荷醇是由薄荷醇分子构成的,1个薄荷醇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薄荷醇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20):(16×1)≠10:20:1,故选项说法错误.
D、薄荷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00%≈76.9%,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下列有关化合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无关
B.氨气(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负价
D.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化合价
【考点】D5:化合价规律和原则;D6: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A.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B.根据已有的元素化合价的特点以及化合价规则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一般显负价,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价的规则来分析.
【解答】解:A.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的数值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的数值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8,故错误;
B.氨气(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故错误.
C.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里不一定负价,如水中氢元素显+1价,故错误;
D.同一种元素在同一种物质种可能显不同的价态,如在NH4NO3中含有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铵根离子显+1价,而氢元素显+1价,故氮元素为﹣3价;硝酸根离子显﹣1价,而氧元素显﹣2价,故氮元素显+5价;所以硝酸铵中氮元素分别显﹣3价和+5价;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里,可能显不同的化合价,故正确.
故选D.
 
12.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物质质量/g83254反应后物质质量/g164x24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考点】G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6J: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FA: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
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16g﹣8g=8g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24g﹣4g=20克,是生成物;乙是质量减少32g﹣4g=28g,为反应物,故可知丙质量仍为5g,质量不变,可能为做催化剂.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
【解答】解: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增加了16g﹣8g=8g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增加了24g﹣4g=20克,是生成物;乙是质量减少32g﹣4g=28g,为反应物,故可知丙质量仍为5g,质量不变,可能为做催化剂.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为分解反应.
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正确;
B、由分析可知,丙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16g﹣8g):(32g﹣4g)=2:7,错误;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32g﹣4g):(24g﹣4g)=7:5,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3.化学用语是一种信息丰富、国际通用且比较简明的化学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如胶似漆:胶中含有碳、氢、钙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金属的元素符号 Ca ;
(2)争风吃醋:醋酸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 H+ ;
(3)大浪淘沙:沙的主要成分的二氧化硅,写出其化学式 SiO2 .
(4)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砷元素符号As),写出三硫化二砷的化合价为+3价 2S3 .
【考点】DF: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钙属于金属元素,写出其元素符号即可.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3)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解:(1)钙属于金属元素,其元素符号为:Ca.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氢离子可表示为:H+.
(3)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
(4)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三硫化二砷的化合价为+3价可表示为:P+52O5.
故答案为:
(1)Ca;
(2)H+;
(3)SiO2;
(4)2S3.
 
14.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E共有 4 种元素.
(2)B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2 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容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有 ACE .
【考点】B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处的周期.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据此进行分析.
(3)根据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解答.
【解答】解:(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共有4种质子数,共表示4种元素;
(2)由于B微粒质子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属于B原子,B原子的核外的电子层数是2,B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在B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3)在ACE中,最外层的电子数是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
(1)4;
(2)2; 得到;
(3)ACE.
 
15.根据课本资料卡片(工业上如何大量制取氧气)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便于收集、 操作简便 等优点,但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
(2)工业生产氧气需要考虑原料是否易得、能否大量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 价格是否便宜或成本是否低廉 等.
(3)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其原理是先将空气转变为液态,然后蒸发,利用空气中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 氮气 (填“氮气”或“氧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 液态氧 .
【考点】6B:氧气的工业制法;6C: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优点,但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分析;
(2)根据工业上制取氧气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价格是否便宜、原料是否易得解答;
(3)根据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最低,首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随后才是氧气;
【解答】解:(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具有反应快、操作简便、便于收集等优点,但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
(2)工业上制取氧气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价格是否便宜、原料是否易得等;
(3)空气中氮气的沸点最低,首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随后才是氧气;
故答案为:(1)操作简便; (2)价格是否便宜或成本是否低廉; (3)氮气; 液态氧
 
16.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其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原子.

(1)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 D (选字母),你推断的依据是 质量守恒定律 .
(2)该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 分子 .(填“分子”或“原子”)
(3)根据上述示意图2,你能得到哪些化学变化的信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请写一条).
【考点】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分析】(1)根据反应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所含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同.由此可推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
【解答】解:(1)由化学反应的微观图可以看出,反应前的物质中共有2个“”原子和4个“”原子.而生成物中只有4个“”原子,缺少2个“”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D.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中发生改变的是分子;
(3)根据上述示意图2,由微粒的变化可得到化学变化的信息有: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等.
故答为:(1)D,质量守恒定律;
(2)分子;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三、简答与推理题(共16分)
17.如图所示的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磷燃烧,产生的主要现象是 产生大量白烟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4P+5O22P2O5 
(2)冷却后,松开弹簧夹,看到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中的 1  处(填数字).剩余的气体的性质是 难溶于水 、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3)实验得出的结果小于理论值,其原因可能是 装置漏气 .
(4)有电热棒点燃红磷比用酒精灯点燃红磷的方案更好,推测主要原因是 误差小,无污染 .

【考点】62:空气组成的测定;G5: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本题考查的内容有常规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大了深度,分析改进后装置的特点分析优点.
【解答】解:(1)红磷燃烧,产生的主要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P+5O22P2O5;
(2)磷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沿着导管被压入集气瓶内,并进入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冷却后,松开弹簧夹,看到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中的1处,剩余气体的性质是: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该实验中红磷需要稍过量,目的是将氧气耗尽;木炭燃烧产生CO2是气体,瓶内压强不变,水不会倒流,所以用木炭代替红磷是不会得到对应的结果的;若红磷不足(未冷却到室温读数,装置漏气)等都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4)通电的方法引燃红磷,不需要打开瓶塞,空气出不来也进不去,测量比较准确;
故答案为:(1)产生大量白烟; 4P+5O22P2O5;(2)1; 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装置漏气; (4)误差小,无污染
 
18.某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如图所示:

(1)炭滤池中常用煤粉替代活性炭,这说明煤粉具有的性质是 吸附性 
(2)自来水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净水方法除(1)中涉及到的还有 abd (填序号)
a.沉淀 b.过滤 c.煮沸 d.杀菌消毒
(3)吸水井中通入的氯气和氨气可生成氯胺.氯胺可缓慢释放出具有消毒作用的物质.这步操作的目的是 c (填序号).
a.对天然水消毒 b.对生产过程中的水消毒 c.对输往用户的水消毒.
(4)最后进入用户的水是 硬水 (填“硬水”或“软水”),这是因为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若要变成纯水,可采取的方法是 蒸馏 .
【考点】76: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77:硬水与软水.
【分析】(1)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解答;
(2)根据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净化水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吸水井中通入的氯气和氨气可生成氯胺.氯胺可缓慢释放出具有消毒作用的物质可以对输往用户的水消毒解答;
(4)根据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解答.
【解答】解: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炭滤池中常用煤粉替代活性炭,这说明煤粉具有的性质是吸附性;
(2)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除去不溶物)、吸附、杀菌消毒;无需煮沸、蒸馏;
(3)吸水井中通入的氯气和氨气可生成氯胺.氯胺可缓慢释放出具有消毒作用的物质可以对输往用户的水消毒;
(4)净化后的水中含有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属于硬水,若要变成纯水,可采取的方法是蒸馏.
答案:
(1)吸附性;
(2)abd;
(3)c;
(4)硬水;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蒸馏.
 
19.如图是我们已学过的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E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H是一种由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反应②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 SO2 .
(2)D可能是过氧化氢或 KClO3 .(填化学式)
(3)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①② (填序号).
(4)反应③的实验现象为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
(5)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K2MnO4+MnO2+O2↑ .

【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FA:反应类型的判定;G5: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E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E是氧气,H是一种由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氧气和G反应生成H,所以H是二氧化硫,G是硫,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所以B是催化剂,A加热会生成氧气,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可知,A是高锰酸钾,B是二氧化锰,所以C是锰酸钾,二氧化锰和D反应也会生成氧气,所以D是过氧化氢溶液或氯酸钾,F是水或氯化钾,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E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E是氧气,H是一种由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氧气和G反应生成H,所以H是二氧化硫,G是硫,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所以B是催化剂,A加热会生成氧气,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方法可知,A是高锰酸钾,B是二氧化锰,所以C是锰酸钾,二氧化锰和D反应也会生成氧气,所以D是过氧化氢溶液或氯酸钾,F是水或氯化钾,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H是SO2;
(2)D可能是过氧化氢或KClO3;
(3)通过推导可知,反应①是高锰酸钾的分解,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的分解,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③是硫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化合反应,所以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①②;
(4)反应③是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实验现象为: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5)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故答案为:(1)SO2;
(2)KClO3;
(3)①②;
(4)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5)2KMnO4K2MnO4+MnO2+O2↑.
 
四、实验探究题
20.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进行对比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②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
【考点】3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分析】分子的运动是确实存在的,本题就是利用逸出的氨分子使酚酞试液变红来证明分子的存在与运动的.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给实验创设了情景,从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了事实依据.通过实验的改进减少了环境的污染,通过对比试验增强了实验结果的客观准确性.
【解答】解:(1)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而当遇碱液时变红,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是想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故答案为:进行对比
(2)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答案为: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为: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的装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故答案为: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21.根据如图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a、b仪器的名称: 分液漏斗 、 集气瓶 ;
(2)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 ,(3)用C收集该气体,其中水的作用是 排出集气瓶内的空气 ;
(4)通过D、E两个实验,结合课堂学习,你认为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说明两点即可)① 注意安全 ② 注意环保 .
【考点】6D:氧气的制取装置;68:氧气的化学性质;6E:氧气的收集方法;G5: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据图即可知道有关仪器的名称,根据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据图可以看出,a是分液漏斗,b是集气瓶,故填:分液漏斗;集气瓶;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填:3Fe+2O2Fe3O4;
(3)C是排水法收集氧气,其中水起到的是排出集气瓶内的空气,故填:排出集气瓶内的空气;
(4)铁在氧气中燃烧要注意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防止集气瓶炸裂,进行硫燃烧实验,要注意不能泄露,不能污染环境,故填:注意安全;注意环保.
 
22.某化学探究小组进行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
【提出问题】
(1)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2)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催化效果哪个好?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①分别量取5mL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 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 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A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②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试管中均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③将实验②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④分别量取5mL 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 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 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1)A中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
(2)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 化学性质 和 质量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4)实验设计④的目的是 探究氧化铁是否比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 ,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
【考点】6J: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分析】【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及过程进行分析;
(1)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进行解答;
(2)根据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解答;
(3)根据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解答;
(4)根据二氧化锰也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进行解答;
根据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进行解答;
【解答】解:【实验探究】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以有实验现象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可知A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1)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可知A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4)二氧化锰也能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所以设计实验Ⅳ的目的是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哪一个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若实验Ⅳ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故答案为: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1)氧气;
(2)化学性质;质量;
(3)2H2O22H2O+O2↑;
(4)探究氧化铁是否比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更好;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二氧化锰更适合做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的催化剂.
 
五、计算题
23.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α﹣丙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基础物质之一.试计算:
(1)α﹣丙氨酸的化学式为C3HxO2N,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9,则x= 7 .
(2)α﹣丙氨酸分子中,碳、氢两元素的质量比为 9:8 (填最简整数比).
(3)α﹣丙氨酸中, 碳元素 (填元素名称)的质量分数最大.
(4)178gα﹣丙氨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
【考点】DB: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D8: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D9:元素质量比的计算;DA: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
(4)根据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解答】解:(1)α﹣丙氨酸的化学式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为12×3+x+16×2+14×1=89.则x=7;
(2)α﹣丙氨酸中碳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2)=9:8.
(3)丙氨酸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3=36,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7=7,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2=32,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4,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4)178g ɑ﹣丙氨酸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178g××100%=24g.
故答案为:(1)7;(2)9:8;(3)碳元素;(4)2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