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必修3:1-1同步练习.doc
抹茶味儿的菇凉|
2023-03-07|
276次下载|
5页|
1.33MB|
5分
高中历史必修3:1-1同步练习.doc
1-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解析】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新兴知识分子(士人阶层)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成为推动各国变法的中坚力量。
【答案】 C
2.(2011·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 题干材料意思是对兔子的“逐”和“不敢取”,取决于兔子名分是否“定”,喻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只有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才能解决诸侯纷争。该思想应属于法家思想。
【答案】 D
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并不是指一百家,所以①错误。诸子百家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所以③错误。
【答案】 C
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 在社会大变革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集团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对时代变革有了不同的看法,这就形成了诸子百家。故选B项。
【答案】 B
5.(2011·济宁模拟)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5位学员表演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仁”“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故选C项。
【答案】 C
6.(2011·临沂高二检测)温家宝总理曾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此语体现了“民至上”的思想。古代先哲中首次明确提出类似思想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温家宝总理的话表明“民安”高于“领导安”,而战国时期的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选项中的其他三位都没有明确提出类似主张。
【答案】 B
7.(2011·厦门高二检测)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 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先对鳏、寡、独、孤四种人施行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答案】 C
8.(2011·银川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商鞅
【解析】 这句话选自《荀子·性恶》。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人不会是善的。“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故选C项。
【答案】 C
9.下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人之性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答案】 B
10.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矛盾”和“无为”。老子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1·广州高二检测)“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 )
A.主张重赏 B.主张以德服人
C.主张“法治” D.主张选用贤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把握材料大意是解题关键。材料强调用“罚”和“刑”使群臣顺从,体现了“法治”思想。
【答案】 C
1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解析】 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1年是孔子诞辰2562周年。9月27日晚上,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曲阜杏坛剧场隆重举行。本届孔子文化节的主题为“儒济天下,和宁四方”。
材料三 中国人往往好走极端。批孔时将其视为万恶之源,亿万人民听从中央号召同仇敌忾,掘其庙,焚其像,把孔子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誓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尊孔时,将其视为千古一圣……看看:从身着古装,手握木牍,令人哭笑不得的祭孔,到于丹教授把《论语》做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灵鸡汤”签名发售;从各地大修孔庙、制作人造古籍以发展旅游经济醉翁之意不在酒,到奥运会开幕式老谋子导演“弘扬中华文化”的恢弘场面,总难免给人某些怪诞生疑的感觉……
——应学俊《也谈谈“我心目中的孔子”》
(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我们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代表哪些思想主张有助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其主流思想长盛至今,试分析其原因。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今的“孔子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背景材料较为新颖,命题角度别具一格,反向思考“孔子热”。第(1)问,通过观察图片,明确孔子对教育的贡献,而且可以看出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第(2)问,要明确先秦时期指秦朝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是他们的民本思想。第(3)问,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长盛至今应从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有关;对待“孔子热”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和思想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2)思想主张:孔子的“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以及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和荀子“君舟民水”的论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3)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大批儒学家的努力。态度: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儒家思想要批判地继承;反对传统文化商业化。(言之成理即可)
14.(2011·长沙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1)材料一中“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从“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入手,判断题干中的“天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2)问,应首先理解“务为治者也”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都是反映时代、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的。第(3)问应从当时的社会需要来考虑,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法家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比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
(2)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为社会变革服务,即“务为治者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3)儒家重视“仁”、“礼”,而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更符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需求。
1-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
【解析】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纷纷开展变法运动。新兴知识分子(士人阶层)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成为推动各国变法的中坚力量。
【答案】 C
2.(2011·河南豫南九校联考)“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 题干材料意思是对兔子的“逐”和“不敢取”,取决于兔子名分是否“定”,喻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只有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才能解决诸侯纷争。该思想应属于法家思想。
【答案】 D
3.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并不是指一百家,所以①错误。诸子百家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所以③错误。
【答案】 C
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 )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 在社会大变革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集团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对时代变革有了不同的看法,这就形成了诸子百家。故选B项。
【答案】 B
5.(2011·济宁模拟)2011年2月2日晚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山和孔子学院5位学员表演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该相声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仁”“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故选C项。
【答案】 C
6.(2011·临沂高二检测)温家宝总理曾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此语体现了“民至上”的思想。古代先哲中首次明确提出类似思想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温家宝总理的话表明“民安”高于“领导安”,而战国时期的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选项中的其他三位都没有明确提出类似主张。
【答案】 B
7.(2011·厦门高二检测)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解析】 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先对鳏、寡、独、孤四种人施行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答案】 C
8.(2011·银川模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商鞅
【解析】 这句话选自《荀子·性恶》。荀子认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人不会是善的。“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故选C项。
【答案】 C
9.下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人之性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答案】 B
10.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矛盾”和“无为”。老子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故选D项。
【答案】 D
11.(2011·广州高二检测)“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 )
A.主张重赏 B.主张以德服人
C.主张“法治” D.主张选用贤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把握材料大意是解题关键。材料强调用“罚”和“刑”使群臣顺从,体现了“法治”思想。
【答案】 C
1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解析】 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1年是孔子诞辰2562周年。9月27日晚上,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曲阜杏坛剧场隆重举行。本届孔子文化节的主题为“儒济天下,和宁四方”。
材料三 中国人往往好走极端。批孔时将其视为万恶之源,亿万人民听从中央号召同仇敌忾,掘其庙,焚其像,把孔子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誓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尊孔时,将其视为千古一圣……看看:从身着古装,手握木牍,令人哭笑不得的祭孔,到于丹教授把《论语》做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灵鸡汤”签名发售;从各地大修孔庙、制作人造古籍以发展旅游经济醉翁之意不在酒,到奥运会开幕式老谋子导演“弘扬中华文化”的恢弘场面,总难免给人某些怪诞生疑的感觉……
——应学俊《也谈谈“我心目中的孔子”》
(1)从材料一的图片中我们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代表哪些思想主张有助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其主流思想长盛至今,试分析其原因。我们应如何看待当今的“孔子热”?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背景材料较为新颖,命题角度别具一格,反向思考“孔子热”。第(1)问,通过观察图片,明确孔子对教育的贡献,而且可以看出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第(2)问,要明确先秦时期指秦朝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是他们的民本思想。第(3)问,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长盛至今应从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有关;对待“孔子热”为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和思想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2)思想主张:孔子的“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以及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和荀子“君舟民水”的论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3)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大批儒学家的努力。态度:我们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儒家思想要批判地继承;反对传统文化商业化。(言之成理即可)
14.(2011·长沙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1)材料一中“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
【解析】 第(1)问从“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入手,判断题干中的“天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第(2)问,应首先理解“务为治者也”的意思,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虽不同,但都是反映时代、为社会变革制造舆论的。第(3)问应从当时的社会需要来考虑,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时期,法家思想推动了政治变革,比儒家思想更符合时代要求。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
(2)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观点不尽相同,但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一致的,为社会变革服务,即“务为治者也”。(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3)儒家重视“仁”、“礼”,而法家强调“法治”,君主集权,更符合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