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2-含解析#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 Word版含解析.doc
无声飞雪|
2023-03-07|
69次下载|
6页|
19.694KB|
5分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2-含解析#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6 Word版含解析.doc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六)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5分)
1.以致其性焉尔________通________
2.字而幼孩________通________
3.既然已________通________
4.遂而鸡豚________通________
5.鼓瑟希________通________
6.莫春者________通________
7.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__通________
8.序天伦之乐事________通________
9.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通________
10.而母立于兹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1. “尔”通“耳”;2. “而”通“尔”;3. “已” 通“矣”;4. “而”通“尔”;5. “希”通“稀”;6. “莫”通“暮”;7. “与”通“欤”;8. “序” 通“叙”;9. “当”通“挡”;10. “而”通“尔”
二、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20分)
1.名我固当:
2.早实以蕃:
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4.移之官理可乎: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6.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7.而卒以祸:
8.或移徙:
9.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0.旦暮吏来而呼曰:
11.非有能硕茂之也:
12.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3.遂而鸡豚:
1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5. 以致其性焉尔:
16.驼业种树:
17.忧之太勤:
18.传其事以为官戒:
19.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0.端章甫:
21.鼓瑟希:
22.风乎舞雩:
2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4.曾皙后:
25.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26.幽赏未已:
27.古人秉烛夜游:
28.客逾庖而宴:
29.吾家读书久不效:
30.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31.东犬西吠:
3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34.垣墙周庭:
35.内外多置小门:
答案:1.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2.实:名词活用作动词,结果实;3.爪: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手指抓,掐;4.官: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官;5.飧/饔:名词活用作动词,吃晚/早饭;6.寿:名词活用作动词,活得长久;7.祸:名词活用作动词,受到祸害;8.移:动词作名词,移栽的树;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0.旦暮:名词作状语,从早到晚;11.硕/茂:使动用法,使……长得高大/茂盛;12.早/蕃:使动用法,使……早/多结果;13.遂:使动用法,使……成长;14.蕃,使……多;安,使……安定;15.致:使动用法,使……达到;16.业: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职业;17.忧:为动用法,为……担忧;18.传:为动用法,为……作传;19.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0.端: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1.鼓:名词作动词 弹奏;22.风: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23.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24.后: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25.咏:动词作名词,诗歌;26.幽: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27.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8.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饭;29.效:名词用作动词,取得效果;30.下,朝下,上,从上面,名词作状语;31.西:名词作状语,朝西;32.手:名词作状语,亲自;33.悲,喜:形容词用作名词,可悲的事,可喜的事;34.周:名词使动用法,使围住;35.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古今义。(20分)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其实害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去不复顾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故乡人号之“驼”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得养人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7.加之以师旅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且知方也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9.如五六十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0.如其礼乐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1.异乎三子者之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2.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3.往往而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4.大母过余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5.吾妻来归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答案:1.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4.故乡:古义,故,所以;乡,乡里。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5.养人:古义,养,治理;人,百姓。今义,指某事物对人体有较大的好处。
6.小人:古义,小民。今义,品行低下的人。
7.古义,泛指军队。今义,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8.方:古义,正道、正理。今义,方向、方面、方法等。
9.如:古义,或者。今义,如果。
10.如:古义,至于。今义,如果。
11.撰:古义,才能。今义,写作。
12.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13.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14.过:古义,看望;今义,经过。
15.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0分)
1.虽窥伺效慕
2.其土欲故
3.早实以蕃
4.其置也若弃
5.驼业种树
6.有类橐驼者
7.他植者则不然
8.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9.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0.无不活,且硕茂
11.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12.种树郭橐驼传
13.传其事以为官戒
14.以吾一日长乎尔
15.加之以师旅
16.以吾一日长乎尔
17.子路率尔而对曰
18.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9.南北为一
20.凡再变矣
21.每移案顾视,顾视无可置者
22.日过午已昏
23.或凭几学书
24.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5.亦遂增胜
26.吾妻来归
27.始为篱,已为墙
28.三五之夜
29.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0.且何谓阁子也
31.亦各言其志也
3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答案:1.即使;2.旧,指原来育苗的土;3.结果实,名词作动词;4.像;5.以……为职业;6.……的样子;7.……的人;8.把;9.连词,表修饰;10.而且;11.尚且;12.一种文体;13.为……作传;14.因为,介词;15.用、把,介词;16.你、你们,代词;17.…的样子,形容词词尾;18.旧,原来的;19.一,整体;20.凡,总共;再,两次;21.案,桌子;22.昏,暗;23.几,书桌;书,写字;24.杂,交错;25.胜,佳景,引申为光彩;26.归,旧时指女子出嫁;27.已,后来、不久;28.三五,即十五;29.竟,整;30.且,那么;31.言,说、谈,动词;32.言,话,名词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20分)
1.非吾业也
2.不知始何名
3.故不我若也
4.吾又何能为哉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8.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9.传其事以为官戒
10.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11.阳春召我以烟景
12.不吾知也
13.则何以哉
1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15.为国以礼
16.则何以哉
17.异乎三子者之撰
18.以吾一日长乎尔
19.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20.妪,先大母婢也
2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2.吾儿,久不见若影
23.明月半墙
2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25.垣墙周庭
26.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28.室西连于中闺
29.鸡栖于厅
30.其制稍异于前
答案:1.判断句,以“……也”式表示判断。2.宾语前置句,名何——叫什么。3.宾语前置句,“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4.宾语前置句,能为何——能够做什么。5.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6.省略句,莫能如(之)。7.省略句,移之(于)官理。8.省略句,卒以(之)祸。9.省略句, 以(之)为官。10.判断句。11.状语后置句。12.宾语前置句。13.宾语前置句。14.状语后置句。15.状语后置句。16.宾语前置句。17.状语后置句。18.状语后置句。19.判断句。20.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21.省略句,省主语“余”。22.省略句,省主语“吾”。23.省略句,省谓语“照”。24.省略句,省介词“于”。25.省略句,省介词“于”。26.介词结构后置,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27.介词结构后置,在这里居住。28.介词结构后置,与中闺相连。29.介词结构后置,在厅里栖息。30.介词结构后置,跟以前不同。
六、文学常识填空。(15分)
1.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永济人,世称“________”。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________共同倡导中国唐代________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________》。
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________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易经》《春秋》并称“________”。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 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后世将李白和________并称“李杜”。
4.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________,又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主要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收录在《震川文集》中。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________”。
答案:1.柳河东 韩愈 古文 柳河东集
2. 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 诗经 尚书 四书五经
3.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杜甫
4.震川 唐宋派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六)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5分)
1.以致其性焉尔________通________
2.字而幼孩________通________
3.既然已________通________
4.遂而鸡豚________通________
5.鼓瑟希________通________
6.莫春者________通________
7.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__通________
8.序天伦之乐事________通________
9.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通________
10.而母立于兹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1. “尔”通“耳”;2. “而”通“尔”;3. “已” 通“矣”;4. “而”通“尔”;5. “希”通“稀”;6. “莫”通“暮”;7. “与”通“欤”;8. “序” 通“叙”;9. “当”通“挡”;10. “而”通“尔”
二、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20分)
1.名我固当:
2.早实以蕃:
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4.移之官理可乎: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6.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7.而卒以祸:
8.或移徙:
9.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0.旦暮吏来而呼曰:
11.非有能硕茂之也:
12.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3.遂而鸡豚:
1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5. 以致其性焉尔:
16.驼业种树:
17.忧之太勤:
18.传其事以为官戒:
19.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0.端章甫:
21.鼓瑟希:
22.风乎舞雩:
2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4.曾皙后:
25.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26.幽赏未已:
27.古人秉烛夜游:
28.客逾庖而宴:
29.吾家读书久不效:
30.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31.东犬西吠:
3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34.垣墙周庭:
35.内外多置小门:
答案:1.名:名词活用作动词,称呼;2.实:名词活用作动词,结果实;3.爪: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手指抓,掐;4.官: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官;5.飧/饔:名词活用作动词,吃晚/早饭;6.寿:名词活用作动词,活得长久;7.祸:名词活用作动词,受到祸害;8.移:动词作名词,移栽的树;9.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0.旦暮:名词作状语,从早到晚;11.硕/茂:使动用法,使……长得高大/茂盛;12.早/蕃:使动用法,使……早/多结果;13.遂:使动用法,使……成长;14.蕃,使……多;安,使……安定;15.致:使动用法,使……达到;16.业: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职业;17.忧:为动用法,为……担忧;18.传:为动用法,为……作传;19.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0.端: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1.鼓:名词作动词 弹奏;22.风: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23.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24.后: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25.咏:动词作名词,诗歌;26.幽: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27.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8.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饭;29.效:名词用作动词,取得效果;30.下,朝下,上,从上面,名词作状语;31.西:名词作状语,朝西;32.手:名词作状语,亲自;33.悲,喜:形容词用作名词,可悲的事,可喜的事;34.周:名词使动用法,使围住;35.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古今义。(20分)
1.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其实害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去不复顾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故乡人号之“驼”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得养人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7.加之以师旅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且知方也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9.如五六十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0.如其礼乐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1.异乎三子者之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2.大块假我以文章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3.往往而是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4.大母过余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5.吾妻来归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答案:1.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4.故乡:古义,故,所以;乡,乡里。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5.养人:古义,养,治理;人,百姓。今义,指某事物对人体有较大的好处。
6.小人:古义,小民。今义,品行低下的人。
7.古义,泛指军队。今义,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8.方:古义,正道、正理。今义,方向、方面、方法等。
9.如:古义,或者。今义,如果。
10.如:古义,至于。今义,如果。
11.撰:古义,才能。今义,写作。
12.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13.往往: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14.过:古义,看望;今义,经过。
15.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0分)
1.虽窥伺效慕
2.其土欲故
3.早实以蕃
4.其置也若弃
5.驼业种树
6.有类橐驼者
7.他植者则不然
8.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9.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0.无不活,且硕茂
11.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12.种树郭橐驼传
13.传其事以为官戒
14.以吾一日长乎尔
15.加之以师旅
16.以吾一日长乎尔
17.子路率尔而对曰
18.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9.南北为一
20.凡再变矣
21.每移案顾视,顾视无可置者
22.日过午已昏
23.或凭几学书
24.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5.亦遂增胜
26.吾妻来归
27.始为篱,已为墙
28.三五之夜
29.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0.且何谓阁子也
31.亦各言其志也
3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答案:1.即使;2.旧,指原来育苗的土;3.结果实,名词作动词;4.像;5.以……为职业;6.……的样子;7.……的人;8.把;9.连词,表修饰;10.而且;11.尚且;12.一种文体;13.为……作传;14.因为,介词;15.用、把,介词;16.你、你们,代词;17.…的样子,形容词词尾;18.旧,原来的;19.一,整体;20.凡,总共;再,两次;21.案,桌子;22.昏,暗;23.几,书桌;书,写字;24.杂,交错;25.胜,佳景,引申为光彩;26.归,旧时指女子出嫁;27.已,后来、不久;28.三五,即十五;29.竟,整;30.且,那么;31.言,说、谈,动词;32.言,话,名词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20分)
1.非吾业也
2.不知始何名
3.故不我若也
4.吾又何能为哉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8.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9.传其事以为官戒
10.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11.阳春召我以烟景
12.不吾知也
13.则何以哉
1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15.为国以礼
16.则何以哉
17.异乎三子者之撰
18.以吾一日长乎尔
19.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20.妪,先大母婢也
2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2.吾儿,久不见若影
23.明月半墙
2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25.垣墙周庭
26.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28.室西连于中闺
29.鸡栖于厅
30.其制稍异于前
答案:1.判断句,以“……也”式表示判断。2.宾语前置句,名何——叫什么。3.宾语前置句,“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4.宾语前置句,能为何——能够做什么。5.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凭什么”。6.省略句,莫能如(之)。7.省略句,移之(于)官理。8.省略句,卒以(之)祸。9.省略句, 以(之)为官。10.判断句。11.状语后置句。12.宾语前置句。13.宾语前置句。14.状语后置句。15.状语后置句。16.宾语前置句。17.状语后置句。18.状语后置句。19.判断句。20.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21.省略句,省主语“余”。22.省略句,省主语“吾”。23.省略句,省谓语“照”。24.省略句,省介词“于”。25.省略句,省介词“于”。26.介词结构后置,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27.介词结构后置,在这里居住。28.介词结构后置,与中闺相连。29.介词结构后置,在厅里栖息。30.介词结构后置,跟以前不同。
六、文学常识填空。(15分)
1.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永济人,世称“________”。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________共同倡导中国唐代________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________》。
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________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易经》《春秋》并称“________”。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 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后世将李白和________并称“李杜”。
4.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________,又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主要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收录在《震川文集》中。他推崇唐宋古文,被称为“________”。
答案:1.柳河东 韩愈 古文 柳河东集
2. 春秋战国时期 孟子 诗经 尚书 四书五经
3.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杜甫
4.震川 唐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