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2-含解析#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5 Word版含解析.doc
浅笑小倔强|
2023-03-28|
84次下载|
7页|
21.024KB|
5分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2-含解析#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5 Word版含解析.doc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五)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15分)
1.暴霜露,斩荆棘:____通____
2.暴秦之欲无厌:____通____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通____
4.当与秦相较:____通____
5.及仇雠已灭:____通____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通____
7.远具时羞之奠:____通____
8.零丁孤苦:____通____
9.皆不幸早世:____通____
10.敛不凭其棺:____通____
11.终葬先人之兆:____通____
12.以待馀年:____通____
13.悠悠苍天,曷其有极:____通____
14.与可没与陈州:____通____
15.少纵即逝矣:____通____
答案:1.“暴”通“曝”,暴,暴露;2.“厌”通“餍,满足;3.“无”通“毋”,不要;4.“当”通“倘”,如果;5.“雠”同“仇”,仇敌;6.“无”通“毋”,不要;7.“羞”通“馐”,美味食物;8.“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9.“世”通“逝”,死;10.“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11.“兆”通“垗”,墓地;12.“馀”通“余”,剩下的;13.“曷”通“何”,什么;14.“没,通“殁”,死亡;15.“少,通“稍”,稍微
二、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20分)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礼天下之奇才: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1.函梁君臣之首:
1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1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14.负而前驱:
15.仓皇东出:
16.一夫夜呼:
17.乱者四应:
18.而告以成功:
1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0.凯旋而纳之:
2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2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3.汝又不果来:
24.莫如西归:
25.而视茫茫:
26.汝之纯明宜业其者:
27.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28.长吾女与汝女:
29.乃能衔哀致诚:
3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31.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32.将成家而致汝:
33.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34.蜩腹蛇腹:
35.初不自贵重:
答案:1.亏:使……亏损,使动用法。2.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3.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地盘。4.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5.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6.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7.却:使动,使……退却,击退。8.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9.礼:名词作动词,礼待。10.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11.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12.约: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13.原:名词作动词,推其根本。14.前:名词作状语,向前。15.东:名词作状语,向东。16.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7.四:名词作状语,在四面。18.成功: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19.兴/亡:使动用法。20.纳:使动用法,使收藏。21.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22.忽微: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事情。智勇:形容词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物。23.果:名词作动词,实现。24.西:名词做状语,向西。25.视:动词活用为名词,视力。26.业:名词活用为动词,继承事业。27.白:形容词用为名词,白发。28.长:使动,使……长大。29.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诚意。30.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31.夭:使动用法,使……夭折。32.致:使动用法,使……来。33.剑拔:名词作状语,像剑拔出鞘一样。34.蜩/蛇:名词作状语,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35.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古今义。(20分)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后秦击赵者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9.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0.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2.吾去汴州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3.明年,丞相薨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4.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5.而齿牙动摇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7.初不自贵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8.月落庭空影许长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9.废卷而哭失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0.吾将以为袜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1.发函得诗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2.而读书者与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3.以书遗余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答案: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在世系上比父母更长一辈的男性祖先。
3.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4.至于:古义,达到……的结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5.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故事: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8.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多次或表示重复、继续。
9.至于:古义,达到……的结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10.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11.人事:古义,人为,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
12.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13.明年:古义,任何一年的第二年。今义,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14.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15.动摇:古义,松动。今义,立场不坚定。
16.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数学领域的一分支。
17.贵重:古义,看重。今义,价值高。
18.许:古义,这样。今义,允许,许可。
19.废:古义,停下,放下。今义,废弃。
20.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1.发,古:打开。今义,发送。
22.与:古义,赞成。今义,给。
23.遗:古义,赠送,读“wèi”。今义,遗失。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30分)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洎牧以谗诛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8.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0.赵尝五战于秦
11.苟以天下之大
1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1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4.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7.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18.请其矢,盛以锦囊
19.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20.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2.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3.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4.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25.吾将以为袜材
26.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27.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8.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9.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0.足相蹑于其门
答案:1.被动句;2.被动句;3.被动句;4.判断句;5.判断句;6.判断句;7.省略句;8.省略句;9.省略句;10.状语后置句;11.定语后置;12.判断句;13.判断句;14.状语后置;15.状语后置;16.省略句;17.省略句;18.省略句;19.省略句;20.被动句;21.被动句;22.判断句;23.判断句;24.省略句;25.省略句;26.省略句;27.定语后置;28.状语后置;29.状语后置;30.状语后置。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5分)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6.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8.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1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1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6.二败而三胜
1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8.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2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2.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4.较秦之所得
2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7.并力西向
2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9.良将犹在
30.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31.始速祸焉
32.斯用兵之效也
33.非兵不利
34.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3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6.请其矢,盛以锦囊
37.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38.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39.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40.智勇多困于所溺
41.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4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4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5.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6.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8.始速祸焉
4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0.此言得之
答案:1.作为。2.成为。3.介词,被。4.介词,因为。5.介词,用。6.连词,才,表结果。7.介词,拿。8.介词,因为。9.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10.介词,凭着。11.连词,因而。12.因果连词。13.转折连词,但是。14.转折连词,但是。15.转折连词,却。16.并列连词。17.转折连词,却。18.转折连词,可是。19.转折连词。20.代词,自己的。21.代词,自己的。22.代词,代六国。23.代词,它,代土地。2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5.定语后置的标志。26.先前,以前。27.动词,朝着。28.动词,好象。29.副词,还。30.副词,起初。31.副词,才。32.名词,军事行动。33.名词,兵器。34.名词,军队。35.盛,兴盛。36.盛chénɡ,装。37.盛,旺盛。38.盛,强盛。39.困,围困。40.困,困扰。41.告,告诉。42.告,祭告。43.告,禀告。44.其,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的语气。45.其,语气词,表程度。46.其,代词,他。47.其,大概,表揣测语气。48.才,副词。49.获得。50.适宜、得当,符合。
单元知识梳理与评估(五)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15分)
1.暴霜露,斩荆棘:____通____
2.暴秦之欲无厌:____通____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通____
4.当与秦相较:____通____
5.及仇雠已灭:____通____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____通____
7.远具时羞之奠:____通____
8.零丁孤苦:____通____
9.皆不幸早世:____通____
10.敛不凭其棺:____通____
11.终葬先人之兆:____通____
12.以待馀年:____通____
13.悠悠苍天,曷其有极:____通____
14.与可没与陈州:____通____
15.少纵即逝矣:____通____
答案:1.“暴”通“曝”,暴,暴露;2.“厌”通“餍,满足;3.“无”通“毋”,不要;4.“当”通“倘”,如果;5.“雠”同“仇”,仇敌;6.“无”通“毋”,不要;7.“羞”通“馐”,美味食物;8.“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9.“世”通“逝”,死;10.“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11.“兆”通“垗”,墓地;12.“馀”通“余”,剩下的;13.“曷”通“何”,什么;14.“没,通“殁”,死亡;15.“少,通“稍”,稍微
二、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20分)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礼天下之奇才: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1.函梁君臣之首:
1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1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14.负而前驱:
15.仓皇东出:
16.一夫夜呼:
17.乱者四应:
18.而告以成功:
1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0.凯旋而纳之:
2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2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3.汝又不果来:
24.莫如西归:
25.而视茫茫:
26.汝之纯明宜业其者:
27.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28.长吾女与汝女:
29.乃能衔哀致诚:
30.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31.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32.将成家而致汝:
33.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34.蜩腹蛇腹:
35.初不自贵重:
答案:1.亏:使……亏损,使动用法。2.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3.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地盘。4.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5.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6.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7.却:使动,使……退却,击退。8.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9.礼:名词作动词,礼待。10.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11.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12.约: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13.原:名词作动词,推其根本。14.前:名词作状语,向前。15.东:名词作状语,向东。16.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7.四:名词作状语,在四面。18.成功: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19.兴/亡:使动用法。20.纳:使动用法,使收藏。21.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22.忽微: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事情。智勇:形容词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物。23.果:名词作动词,实现。24.西:名词做状语,向西。25.视:动词活用为名词,视力。26.业:名词活用为动词,继承事业。27.白:形容词用为名词,白发。28.长:使动,使……长大。29.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诚意。30.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31.夭:使动用法,使……夭折。32.致:使动用法,使……来。33.剑拔:名词作状语,像剑拔出鞘一样。34.蜩/蛇:名词作状语,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35.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古今义。(20分)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8.后秦击赵者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9.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0.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2.吾去汴州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3.明年,丞相薨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4.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5.而齿牙动摇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6.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7.初不自贵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8.月落庭空影许长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19.废卷而哭失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0.吾将以为袜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1.发函得诗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2.而读书者与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3.以书遗余曰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答案: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在世系上比父母更长一辈的男性祖先。
3.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4.至于:古义,达到……的结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5.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故事: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8.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多次或表示重复、继续。
9.至于:古义,达到……的结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10.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
11.人事:古义,人为,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
12.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13.明年:古义,任何一年的第二年。今义,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14.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15.动摇:古义,松动。今义,立场不坚定。
16.几何: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数学领域的一分支。
17.贵重:古义,看重。今义,价值高。
18.许:古义,这样。今义,允许,许可。
19.废:古义,停下,放下。今义,废弃。
20.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21.发,古:打开。今义,发送。
22.与:古义,赞成。今义,给。
23.遗:古义,赠送,读“wèi”。今义,遗失。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30分)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洎牧以谗诛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8.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0.赵尝五战于秦
11.苟以天下之大
1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1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4.请其矢,盛以锦囊,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7.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18.请其矢,盛以锦囊
19.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20.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2.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3.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4.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25.吾将以为袜材
26.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27.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8.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9.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0.足相蹑于其门
答案:1.被动句;2.被动句;3.被动句;4.判断句;5.判断句;6.判断句;7.省略句;8.省略句;9.省略句;10.状语后置句;11.定语后置;12.判断句;13.判断句;14.状语后置;15.状语后置;16.省略句;17.省略句;18.省略句;19.省略句;20.被动句;21.被动句;22.判断句;23.判断句;24.省略句;25.省略句;26.省略句;27.定语后置;28.状语后置;29.状语后置;30.状语后置。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5分)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不赂者以赂者丧
5.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6.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8.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1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1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6.二败而三胜
1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8.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1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2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2.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4.较秦之所得
2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7.并力西向
2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29.良将犹在
30.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31.始速祸焉
32.斯用兵之效也
33.非兵不利
34.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35.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6.请其矢,盛以锦囊
37.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38.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
39.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40.智勇多困于所溺
41.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4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43.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4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5.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6.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8.始速祸焉
4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0.此言得之
答案:1.作为。2.成为。3.介词,被。4.介词,因为。5.介词,用。6.连词,才,表结果。7.介词,拿。8.介词,因为。9.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10.介词,凭着。11.连词,因而。12.因果连词。13.转折连词,但是。14.转折连词,但是。15.转折连词,却。16.并列连词。17.转折连词,却。18.转折连词,可是。19.转折连词。20.代词,自己的。21.代词,自己的。22.代词,代六国。23.代词,它,代土地。2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5.定语后置的标志。26.先前,以前。27.动词,朝着。28.动词,好象。29.副词,还。30.副词,起初。31.副词,才。32.名词,军事行动。33.名词,兵器。34.名词,军队。35.盛,兴盛。36.盛chénɡ,装。37.盛,旺盛。38.盛,强盛。39.困,围困。40.困,困扰。41.告,告诉。42.告,祭告。43.告,禀告。44.其,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的语气。45.其,语气词,表程度。46.其,代词,他。47.其,大概,表揣测语气。48.才,副词。49.获得。50.适宜、得当,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