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必修3:7-21同步练习.doc
各不打扰|
2023-03-12|
97次下载|
5页|
560.788KB|
5分
高中历史必修3:7-21同步练习.doc
7-21基础知识检测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2.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年份学校数目招生人数在校学生1957年229所10.5万44万1960年1 289所32.3万96万与上列表格中所反映的情况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启动“希望工程” B.“文化大革命”开始
C.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D.实施“教育大革命”
3.(2011·广州学业水平检测)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4.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高考
③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出路
6.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7.(2011·临沂高二检测)关于下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此作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
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
C.该次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8.(2011·新疆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 )
A.工业 B.教育
C.农业 D.军事
9.(2011·杭州学业水平检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0.(2011·宁夏吴忠十校联考)通过观察下图可知,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跃升的关键因素是( )
A.“211工程”计划的实施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扫盲教育法律的实施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1.现在职业技术教育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现在职业教育经验直接来源于( )
A.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B.德育为先
C.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D.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12.假设你是国家教育部的一名职员,有幸向前来访问的外国友人介绍“211工程”计划,你如何来正确解释( )
A.国家着手实施该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
B.面向21世纪,在全国创建211所最著名大学
C.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D.在1993年2月11日提出的计划,故名“211工程”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主要是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请回答:
(1)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的?
(2)材料二反映了邓小平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为此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7年邓小平告语天下,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他立排众议,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后人评价: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和后来的开放留学,是促使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举措。
——《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趋势对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文革”时期及以后对高等教育的态度,给我们哪些启示?
详解答案
1【解析】 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对“文革”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肯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文革”前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
【答案】 D
2【解析】 本题应该采用排除法解答。A、C两项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教育战略;“文革”时期我国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也不可能出现表格中反映的高校教育迅速发展的状况,故选D项。
【答案】 D
3【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答案】 A
4【解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提出“双百”方针的是毛泽东,因此排除①。②③④都是“文革”结束后,由邓小平提出的方针政策。
【答案】 D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群众推荐”是看谁家庭成分好,看谁手上的老茧更厚。许多青年上大学,要过生产队、大队、公社、区、县、地区和学校等几道关,这中间有许多人情关系和干扰因素。那些被推荐上了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年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1977年恢复高考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参加高考才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选出C项。
【答案】 C
7【解析】 图中准考证颁发于1977年,而“科教兴国”是在1995年提出的。所以D项错误。
【答案】 D
8【解析】 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答案】 B
9【解析】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奠定其理论基础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答案】 A
10【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发展问题。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的迅速提高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密切相关。A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的是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B项提出的时间是1986年,目标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C项针对的是青壮年文盲,D项强调的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职业教育”。
建国初期,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这为现代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经验,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211工程”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开始实施,故A项错误;“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13【解析】 第(1)问注意结合“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第(2)问通过“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可知邓小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措施。
【答案】 (1)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2)要优先发展教育。措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1工程”、启动“希望工程”。
14【解析】 第(1)问,恢复高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对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上。第(2)问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第(3)问通过“文革”时期废除高考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我国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回答。
【答案】 (1)影响: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历史性转折的到来,促进了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兴边缘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科技高度发展,如航天事业、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等,使中国跨进世界强国之列。
(3)启示:对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否,对国家、社会进步影响深远。当今,我国要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倡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7-21基础知识检测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 )
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2.1957年与196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年份学校数目招生人数在校学生1957年229所10.5万44万1960年1 289所32.3万96万与上列表格中所反映的情况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启动“希望工程” B.“文化大革命”开始
C.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D.实施“教育大革命”
3.(2011·广州学业水平检测)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4.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高考
③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出路
6.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今日关注》栏目组曾邀请中国新闻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刘北宪担任节目嘉宾,他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考前在北京新华印刷厂当泥瓦工,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
A.新中国成立 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义务教育
7.(2011·临沂高二检测)关于下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此作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
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
C.该次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8.(2011·新疆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 )
A.工业 B.教育
C.农业 D.军事
9.(2011·杭州学业水平检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0.(2011·宁夏吴忠十校联考)通过观察下图可知,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跃升的关键因素是( )
A.“211工程”计划的实施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扫盲教育法律的实施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1.现在职业技术教育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现在职业教育经验直接来源于( )
A.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
B.德育为先
C.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D.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12.假设你是国家教育部的一名职员,有幸向前来访问的外国友人介绍“211工程”计划,你如何来正确解释( )
A.国家着手实施该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
B.面向21世纪,在全国创建211所最著名大学
C.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D.在1993年2月11日提出的计划,故名“211工程”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主要是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请回答:
(1)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的?
(2)材料二反映了邓小平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为此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7年邓小平告语天下,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他立排众议,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后人评价: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和后来的开放留学,是促使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举措。
——《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趋势对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文革”时期及以后对高等教育的态度,给我们哪些启示?
详解答案
1【解析】 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对“文革”前我国教育事业的肯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文革”前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
【答案】 D
2【解析】 本题应该采用排除法解答。A、C两项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教育战略;“文革”时期我国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也不可能出现表格中反映的高校教育迅速发展的状况,故选D项。
【答案】 D
3【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由此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答案】 A
4【解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提出“双百”方针的是毛泽东,因此排除①。②③④都是“文革”结束后,由邓小平提出的方针政策。
【答案】 D
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群众推荐”是看谁家庭成分好,看谁手上的老茧更厚。许多青年上大学,要过生产队、大队、公社、区、县、地区和学校等几道关,这中间有许多人情关系和干扰因素。那些被推荐上了大学的工农兵大学生,年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历史证明,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完全违背了教育规律,扭曲了人才观。1977年恢复高考促进了教育春天的到来,也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6【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是指由“泥瓦工”到“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参加高考才使其改变命运。由题干提供的“1978年”很容易选出C项。
【答案】 C
7【解析】 图中准考证颁发于1977年,而“科教兴国”是在1995年提出的。所以D项错误。
【答案】 D
8【解析】 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答案】 B
9【解析】 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奠定其理论基础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答案】 A
10【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发展问题。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1978~2008年小学、初中入学率的迅速提高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密切相关。A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的是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B项提出的时间是1986年,目标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C项针对的是青壮年文盲,D项强调的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职业教育”。
建国初期,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这为现代的职业教育提供了经验,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211工程”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开始实施,故A项错误;“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13【解析】 第(1)问注意结合“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第(2)问通过“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可知邓小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措施。
【答案】 (1)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迫切需要人才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2)要优先发展教育。措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1工程”、启动“希望工程”。
14【解析】 第(1)问,恢复高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对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上。第(2)问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第(3)问通过“文革”时期废除高考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以及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我国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回答。
【答案】 (1)影响: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历史性转折的到来,促进了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兴边缘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科技高度发展,如航天事业、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等,使中国跨进世界强国之列。
(3)启示:对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否,对国家、社会进步影响深远。当今,我国要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倡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