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专题08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A卷) Word版含解析.doc
清新雅致|
2023-03-07|
197次下载|
14页|
138.685KB|
5分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专题08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A卷) Word版含解析.doc
www.gkstk.com
建议用时:6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主要指令如下,材料反映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是
A.促进日本非军亊化与民主化
B.控制日本以对苏冷战
C.消除日本封建主义残余势力
D.遏制与孤立中国政府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战后日本的发展
2.1947年,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取代自己向希腊、土耳其继续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且从希土撤军。“杜鲁门主义”随之出台,美国国会拨款援助希土。这—照会
A.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希土两国为英国的殖民地
C.英美联合对苏联进行遇制
D.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负有责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47年,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取代自己向希腊、土耳其继续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且从希土撤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照会说明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负有责任,故D正确。AC题干没有体现;当时希土两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
【名师点睛】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3.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指出,二战结束后初期这个“演讲”,会导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据此可判断该演讲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在C项的影响下发生的;朝鲜战争则直接导致了中美之间关系的紧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
5.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14个国家所接受。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
A.恢复西欧经济
B.稳固资本主义
C.打开西欧市场
D.遏制共产主义
【答案】C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欧洲复兴计划
6.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格局
7.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可见英法认为德国统一不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对于德国的统一,各方态度不一,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排除C。题干的主旨是德国统一而非多极化趋势,排除D。对于德国的统一,美英法的态度不一,共同原因是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德国统一。
8.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A.政治体制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
【答案】B
【解析】
考点: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剧变
9.那时候,“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种理解
A.夸大了美苏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B.忽视了欧洲国家逐渐崛起的事实
C.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
D.认为两极格局有利于当时世界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可知当时处在美苏冷战时期,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故C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美苏的影响力和欧洲的崛起,排除AB;D项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冷战思维
10.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西欧地位
【答案】D
【解析】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了西欧实力的增强,美国不得不改变对西欧的态度,选D项。尼克松的声明是针对北约国家的,不是针对整个欧洲,不选A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与题干中的1972年不符,不选B项。美欧关系恶化与20世纪70年代史实不符,不选C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的联合
11.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了。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
12.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复兴设想建立在成功的改革和民主化的基础上,但这完全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完全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其改革
A.遭到苏联共产党的坚决反对
B.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的
C.引起了东欧许多国家的不满
D.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导
【答案】D
【解析】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这一没有正确思想指导的改革,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后果,选D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遭到苏联共产党的坚决反对,不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的,不选AB两项。这次改革对东欧国家的政局产生了影响,但没有引起东欧国家的不满,不选C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
13.《全球通史》中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三世界历史是由政治上的胜利和经济上的彻底失败相结合构成的。上述“经济上的彻底失败”缘于
①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政局动荡②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③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④第三世界内部未开展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4.某历史老师在讲授《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时引用了下面的示意图。该教师展示该示意图主要是为了说明
A.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抉择
B.国际格局变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C.两极对峙格局下亚非拉国家的选择
D.意识形态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方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示中,不难发现,“新中国初期”“亚非拉国家”“外交政策”在图中无法体现,排除A、C、D。结合“不结盟的结盟”的范围可以得出B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15.美国历史学家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争”始于
A.杜鲁门宣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
B.美苏两大政治集团全面对抗
C.美国推行“欧洲复兴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
16.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凉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在1969年西德推行的“新东方政策”中,西德突出了加强与东方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谅解,以及承认东德的存在和加强东西德之间联系,可见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故A项正确;B、D项不符合史实及题意,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17.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A.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极世界的一员
C.欧盟外交的代表
D.两极世界的一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表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冷战之后的世界政治走向
18.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1993年出版的《大失控与大混乱》就预见到了苏联解体之后留下了一个地缘政治的黑洞,而具有帝国冲动的俄罗斯很可能与昔日的加盟共和国发生冲突。他还说过:“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必将两败俱伤
B.美俄的霸权行径遭国际社会唾弃
C.是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理性反思
D.美国政治家将俄国视为称霸障碍
【答案】C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冷战之后的世界政治走向
19.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原子弹研制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欧洲力量,从而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有力的冲击,加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B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级化趋势·多极化出现·西欧联合
20.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材料三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3)阅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先生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材料四中,两人各提出了怎样的文明发展观。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共和国时期,为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在征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3)变化:近代西方的冲击,使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如911事件、巴以冲突等。
费孝通:文明共存论。如中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孔子学院在世界许多地方建立。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挑战——应战”模式指面临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之道。以古罗马为例:共和国时期,为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在征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文明变革的时代,固有文明的中心,往往无法产生新的文明,反是文明的边缘,往往成为变革的肇源地……而土耳其之能以能够顺利实现脱亚入欧,乃在于土耳其在伊斯兰文化的边缘。文化边缘的国家,遇到挑战时反弹相对较小,容易接受变革,相反,固有的文化中心,其遇到的反弹强大,曾经的辉煌,极容易造成幻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历史的最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产业资本开始超越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扩张,形成了世界性的.全形态的资本流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这一变化大大扩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空间,六七十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效果展现了出来。……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这个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
——房宁《谈苏联解体教训:我们不能迷信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亚文明边缘国家日本“脱亚入欧”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没有加入到这个进程中”的主要原因?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入到这个进程中?
【答案】(1)举措:学习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改革本国政治体制,确立资本主义政体;大力学习西方科技.思想.文化,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社会生活全面西化政策。
(2)苏联:两极格局下,苏联和西方国家尖锐对峙。积极缓和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战略。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我们能够分析总结出一些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改变,结合事实一一加以概括即可,向西方学习的全面性由此可见。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苏联改革·原因与教训
www.gkstk.com
建议用时:6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
1.二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主要指令如下,材料反映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是
A.促进日本非军亊化与民主化
B.控制日本以对苏冷战
C.消除日本封建主义残余势力
D.遏制与孤立中国政府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战后日本的发展
2.1947年,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取代自己向希腊、土耳其继续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且从希土撤军。“杜鲁门主义”随之出台,美国国会拨款援助希土。这—照会
A.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希土两国为英国的殖民地
C.英美联合对苏联进行遇制
D.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负有责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47年,英国政府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取代自己向希腊、土耳其继续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且从希土撤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照会说明英国对冷战的爆发负有责任,故D正确。AC题干没有体现;当时希土两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排除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冷战
【名师点睛】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3.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
B.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
C.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铁幕演说”
D.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指出,二战结束后初期这个“演讲”,会导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据此可判断该演讲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故C项正确。AB两项都是在C项的影响下发生的;朝鲜战争则直接导致了中美之间关系的紧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
5.1947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为西欧14个国家所接受。双方约定,美国提供的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所有受援国应对美国在关税、贸易限制和国内市场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从材料看,美国这样规定的出发点是
A.恢复西欧经济
B.稳固资本主义
C.打开西欧市场
D.遏制共产主义
【答案】C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欧洲复兴计划
6.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格局
7.对于德国的统一,美国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强调德国统一必须在联邦德国继续同北约和欧共体保持联合的情况下实现,“不应以中立换取统一”。而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B.德国统一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
D.多极化趋势严重挑战战后的世界格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英法对德国的统一最初则持消极和不支持的态度”可见英法认为德国统一不利于巩固原有欧洲均衡体系,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对于德国的统一,各方态度不一,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分歧日益加剧,排除C。题干的主旨是德国统一而非多极化趋势,排除D。对于德国的统一,美英法的态度不一,共同原因是德国统一势必影响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德国统一。
8.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A.政治体制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
【答案】B
【解析】
考点: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欧剧变
9.那时候,“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种理解
A.夸大了美苏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B.忽视了欧洲国家逐渐崛起的事实
C.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
D.认为两极格局有利于当时世界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可知当时处在美苏冷战时期,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故C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美苏的影响力和欧洲的崛起,排除AB;D项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冷战思维
10.1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西欧地位
【答案】D
【解析】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进了西欧实力的增强,美国不得不改变对西欧的态度,选D项。尼克松的声明是针对北约国家的,不是针对整个欧洲,不选A项。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与题干中的1972年不符,不选B项。美欧关系恶化与20世纪70年代史实不符,不选C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欧洲的联合
11.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了。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
12.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复兴设想建立在成功的改革和民主化的基础上,但这完全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完全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其改革
A.遭到苏联共产党的坚决反对
B.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的
C.引起了东欧许多国家的不满
D.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导
【答案】D
【解析】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这一没有正确思想指导的改革,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后果,选D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遭到苏联共产党的坚决反对,不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的,不选AB两项。这次改革对东欧国家的政局产生了影响,但没有引起东欧国家的不满,不选C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
13.《全球通史》中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三世界历史是由政治上的胜利和经济上的彻底失败相结合构成的。上述“经济上的彻底失败”缘于
①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政局动荡②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仍然存在
③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④第三世界内部未开展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4.某历史老师在讲授《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时引用了下面的示意图。该教师展示该示意图主要是为了说明
A.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抉择
B.国际格局变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C.两极对峙格局下亚非拉国家的选择
D.意识形态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方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示中,不难发现,“新中国初期”“亚非拉国家”“外交政策”在图中无法体现,排除A、C、D。结合“不结盟的结盟”的范围可以得出B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15.美国历史学家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争”始于
A.杜鲁门宣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
B.美苏两大政治集团全面对抗
C.美国推行“欧洲复兴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杜鲁门主义
16.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凉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德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B.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C.调和美苏之间的敌视关系
D.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在1969年西德推行的“新东方政策”中,西德突出了加强与东方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谅解,以及承认东德的存在和加强东西德之间联系,可见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故A项正确;B、D项不符合史实及题意,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17.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A.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极世界的一员
C.欧盟外交的代表
D.两极世界的一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表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冷战之后的世界政治走向
18.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1993年出版的《大失控与大混乱》就预见到了苏联解体之后留下了一个地缘政治的黑洞,而具有帝国冲动的俄罗斯很可能与昔日的加盟共和国发生冲突。他还说过:“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必将两败俱伤
B.美俄的霸权行径遭国际社会唾弃
C.是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理性反思
D.美国政治家将俄国视为称霸障碍
【答案】C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冷战之后的世界政治走向
19.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原子弹研制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欧洲力量,从而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有力的冲击,加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B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级化趋势·多极化出现·西欧联合
20.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答案】A
【解析】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据汤因比《历史研究》
(1)阅读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材料三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面对这一冲击,中国作出的回应是逐渐引进“永久性变化”的要素的同时,背弃传统的“周期性变化”模式,走上现代化道路。
(3)阅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的变化。
材料四“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及走向,费孝通先生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材料四中,两人各提出了怎样的文明发展观。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共和国时期,为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在征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3)变化:近代西方的冲击,使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如911事件、巴以冲突等。
费孝通:文明共存论。如中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孔子学院在世界许多地方建立。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挑战——应战”模式指面临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之道。以古罗马为例:共和国时期,为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在征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民族矛盾、经济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文明变革的时代,固有文明的中心,往往无法产生新的文明,反是文明的边缘,往往成为变革的肇源地……而土耳其之能以能够顺利实现脱亚入欧,乃在于土耳其在伊斯兰文化的边缘。文化边缘的国家,遇到挑战时反弹相对较小,容易接受变革,相反,固有的文化中心,其遇到的反弹强大,曾经的辉煌,极容易造成幻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历史的最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产业资本开始超越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扩张,形成了世界性的.全形态的资本流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这一变化大大扩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空间,六七十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效果展现了出来。……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这个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
——房宁《谈苏联解体教训:我们不能迷信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亚文明边缘国家日本“脱亚入欧”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没有加入到这个进程中”的主要原因?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入到这个进程中?
【答案】(1)举措:学习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改革本国政治体制,确立资本主义政体;大力学习西方科技.思想.文化,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社会生活全面西化政策。
(2)苏联:两极格局下,苏联和西方国家尖锐对峙。积极缓和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战略。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我们能够分析总结出一些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改变,结合事实一一加以概括即可,向西方学习的全面性由此可见。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苏联改革·原因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