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8 Word版含答案.doc

清新雅致| 2023-04-01| 212次下载| 3页| 50.37KB| 5分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8 Word版含答案.doc
学业分层测评(八)
(建议用时:25分钟)
[学业达标]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 “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 A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封建化是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A项不是封建化措施;B项是汉化措施;C项不是具体的汉化措施,只是体现了政治中心迁移对鲜卑封建化的推动和影响;D项是封建化的根本措施。
【答案】 D
3.下面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对此评述正确的是,该制度(  )
INCLUDEPICTURE "XTLS-1X.TIF" \* MERGEFORMAT
A.是中央官制,加强了集权
B.意在减轻农民的负担
C.健全了基层行政体制
D.使政府对人民的统治松弛
【解析】 材料所示为地方上的三长制,不是中央官制;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租税赋役的征收,并没有减轻人民负担;政府通过此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而不是放松;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
【答案】 C
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解析】 根据“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迁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选D项。A、B、C三项不是根本目的。
【答案】 D
5.下列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令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A.提倡鲜卑族说汉话
B.上前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C.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D.在朝廷上不说汉话免官
【解析】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也就是提倡鲜卑族说汉话。
【答案】 A
6.下表所涉及的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长孙穆陆贺刘A.使鲜卑贵族变为汉族地主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使鲜卑人转变为农业居民
D.消灭了鲜卑族的陈规陋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基础史实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是改革措施中的“改汉姓”,这显然有利于加快鲜卑族的汉化。A、C、D三项与“改汉姓”无关。
【答案】 B
[能力提升]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逐条概括。第(2)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2)①不同意。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②同意。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两种观点,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