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测试#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
抹茶味儿的菇凉|
2023-03-19|
886次下载|
12页|
22.137KB|
5分
综合测试#高中同步测试卷·人教历史选修1: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期末测试卷(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
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
2.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3.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
B.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一块重要殖民地
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5.史学界对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下列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与史实明显相悖的是( )
A. 穆罕默德·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
B.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解除了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
C.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6.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
A.对立统一 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 D.继承和发展
7.《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1861年2月19日,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1861年成为俄国经济史上的“分界线”是因为农奴制改革( )
①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 ②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 ③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加快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1899年俄国进行人口调查,在其中一张人口调查表上写道(如下):
eq \x(\a\al(姓名:罗曼诺夫·尼·亚,等级:全俄国皇帝,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主人,副业:地主))
据此我们不能推断( )
A.该人是俄国沙皇
B.君主立宪制确立
C.1861年改革后,地主仍有较大势力
D.该人以地主代表自居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历史的线索。”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A.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
B.以天皇为首的封建力量强大
C.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10.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
A.制定宪法 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 D.加强中央集权
11.埃及阿里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B.都因西方列强入侵而出现社会危机
C.都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D.都确立了立宪制政治体制
12.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西太后闻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得入朝叩头自请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 ②西太后伪善、愚昧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校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戊戌变法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
A.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C.裁汰冗员,废除特权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14.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
A.英国、日本——原生型
B.德国、美国——感应型
C.法国、美国——次生型
D.中国、日本——感应型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72分)
15.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在欧洲先后出现了两次著名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身“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材料三 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
——摘自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的宣言》
(1)两次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分别扫除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的改革主张及产生的重要影响。(4分)
(3)材料三中体现了沙皇对农奴的解放,其“解放”的内容包含什么?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人士唐才常在1897年写道:“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别立新教以抗罗马,而改教之徒云集景附……雷奔电激,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指出:“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的观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观点。(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材料二 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场改革并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1)阿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据材料一说明这次改革使“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材料二,为什么说改革牺牲了农民利益? 这对俄国的现代化有何影响?(4分)
(3)两次改革共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泽谕吉(1835-1901年)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明治维新三杰之一。 生于下级武士家庭,熟知儒家名著和中国历史。青年时代在长崎学习荷兰文,在26-34岁时,三次出访欧洲和美国,目睹了欧美国家现代文明的坚船利炮、富国强兵和工商业繁荣,也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封建主义的相继没落,遂萌生“脱亚入欧”的思想。……主张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
——大洋网《什么是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 假如中国、朝鲜政府的陈旧专制体制无法律可依,西洋人就怀疑日本也是无法律的国家;假如中国、朝鲜的知识人自我沉溺不知科学为何物,西洋人就认为日本也是阴阳五行的国家。 既然如此,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它们的态度方式对待即可。与坏朋友亲近的人也难免近墨者黑,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
材料三 有位外国史学家将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的变革有这样一些优势:“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有利于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 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实质是什么?明治维新以后,“脱亚入欧”论对19世纪后期日本的发展和对外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3)材料三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优势?(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2分)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1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2分)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3分)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4分)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4分)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4分)
参考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领袖,他的主张对于天主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他主张世俗权力应该高于教会的权力,教会的权力应该受到制约与监督。因此他改变了传统的认识,本题选择D项。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尔文认为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选民还是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才能,注定会发财致富。材料就是加尔文先定论思想的体现。
3.[导学号16240087]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是诸多新教的共同点,故本题选D项。A、B、C不全面。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阿里改革的理解。由“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得知,材料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穆罕默德·阿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改革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不会解除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
6.[导学号16240088]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认识。1861年改革,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需要赎买,农民缴纳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高二到三倍,因此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但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列宁又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B、C、D与材料不符。所以应选A。
7.【解析】选D。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作用。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因此成为俄国经济史上的转折点。
8.[导学号16240089] 【解析】选B。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能力。题中的图片上主要信息是“皇帝”“地主”两处,根据1899年的时间提示,A、C、D三项均能推断出来,但是B项说法反映不出,或者可以说材料不充分。
9.【解析】选B。明治维新之前,天皇并没有实权,明治维新时,掌握实权的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倒幕派,况且政权性质不再是封建政权。
10.【解析】选A。解答此题需把握两点:理解“近代化”的内涵,熟悉阿里改革、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A、B、C三个选项符合近代化的内涵,但制定宪法仅适合日本明治维新。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符合题意,排除;埃及阿里改革并没有建立立宪制政治体制,故D项表述有误,因此答案为D项。
12.【解析】选C。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①说法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守旧势力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抵制,无法体现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故排除所有含①的选项。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条件“戊戌变法中”和“切中时弊”,只有C项对封建官僚触动最大。故选C项。
14.【解析】选D。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属于原生型;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它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从英国照样带过来的,属于次生型;德国属于开明专制型现代化类型,属于感应型;中国和日本也都属于感应型。故答案选D。
15.[导学号16240090] 【解析】(1)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关于扫除的主要障碍,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论断来推测。宗教改革主要是针对欧洲天主教会所做的改革,因此反对的是封建教会的思想控制;俄国1861年改革主要是针对俄国弊端显露的农奴制进行的改革。(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是欧洲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对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的一个阐述。题中要求分别阐述,所以我们要分别针对两个人的改革做出评价,分析两个人的改革措施产生的具体影响。(3)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农奴制改革实质上是一种缓解社会矛盾的改革,所谓的“解放”实质只是一种压迫的减缓,并没有真真正正的解放农奴,但是它依然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俄国的社会更加稳定。
【答案】(1)封建教会的反动、专制、腐朽与贪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
(2)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3)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民通过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农奴获得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大量的赎金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定资金,同时农业的发展可以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一定市场。
16.[导学号16240091]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关键信息“维新人士”“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维新人士唐才常对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其反封建的巨大功劳,这无疑能够开启近代中国国民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但其观点又具有片面性,过度扩大了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不符合客观实际等。(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关键信息“1902年梁启超”“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对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关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点燃了整个欧洲宗教改革的整片森林,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等。
【答案】(1)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片面扩大了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
(2)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17.(1)目的:富国强兵。
原因: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
(2)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才能得到一块份地,获得自由,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影响: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延缓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
(3)背景:工业文明的冲击。
18.【解析】第(1)题分析材料可知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日本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知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实质是全面引进西方近代文明。根据所学回答明治维新以后“脱亚入欧”论对19世纪后期日本的发展和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第(3)题根据材料中提示信息“地理位置的紧凑”“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归纳。
【答案】(1)时代背景:日本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
(2)实质:倡导“全面西化”,学习引进西方近代文明。影响: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近代化。反映出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和利己意识,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对外扩张、侵略邻国的重要思想根源。
(3)三个方面:岛内的地理环境;向外学习的传统;政体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
19.[导学号16240092]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可以归纳出“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结论,依据“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可以归纳出“慈禧握有实权”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以归纳出慈禧太后“不反对光绪帝改革”。 第(2)问,依据材料三中“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以及材料四中“以君权雷厉风行”的信息可以归纳出“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明治维新的成功以及材料四中“中国风气未开”的信息来概括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的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启示从“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光绪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慈禧握有实权。态度:不反对光绪帝改革。
(2)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缺陷: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启示: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改革阻力。)
20.[导学号16240093] (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性。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高中同步测试卷(十二)
期末测试卷(B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
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
2.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加尔文代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3.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 )
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
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
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
B.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一块重要殖民地
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D.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5.史学界对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下列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与史实明显相悖的是( )
A. 穆罕默德·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
B.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解除了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
C.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6.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
A.对立统一 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 D.继承和发展
7.《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1861年2月19日,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1861年成为俄国经济史上的“分界线”是因为农奴制改革( )
①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 ②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 ③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加快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1899年俄国进行人口调查,在其中一张人口调查表上写道(如下):
eq \x(\a\al(姓名:罗曼诺夫·尼·亚,等级:全俄国皇帝,主要职业:俄国土地的主人,副业:地主))
据此我们不能推断( )
A.该人是俄国沙皇
B.君主立宪制确立
C.1861年改革后,地主仍有较大势力
D.该人以地主代表自居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了解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真正秘密的历史学家,也掌握着远东近代历史的线索。”日本“在迅速西方化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
A.改革措施全面而有效
B.以天皇为首的封建力量强大
C.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D.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10.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
A.制定宪法 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 D.加强中央集权
11.埃及阿里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B.都因西方列强入侵而出现社会危机
C.都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D.都确立了立宪制政治体制
12.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西太后闻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得入朝叩头自请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 ②西太后伪善、愚昧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举步维艰 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校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戊戌变法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
A.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C.裁汰冗员,废除特权
D.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14.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
A.英国、日本——原生型
B.德国、美国——感应型
C.法国、美国——次生型
D.中国、日本——感应型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共72分)
15.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在欧洲先后出现了两次著名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身“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材料三 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
——摘自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的宣言》
(1)两次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分别扫除的主要障碍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提出的改革主张及产生的重要影响。(4分)
(3)材料三中体现了沙皇对农奴的解放,其“解放”的内容包含什么?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人士唐才常在1897年写道:“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别立新教以抗罗马,而改教之徒云集景附……雷奔电激,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指出:“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的观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观点。(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材料二 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农民购买力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场改革并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1)阿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据材料一说明这次改革使“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材料二,为什么说改革牺牲了农民利益? 这对俄国的现代化有何影响?(4分)
(3)两次改革共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泽谕吉(1835-1901年)是日本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明治维新三杰之一。 生于下级武士家庭,熟知儒家名著和中国历史。青年时代在长崎学习荷兰文,在26-34岁时,三次出访欧洲和美国,目睹了欧美国家现代文明的坚船利炮、富国强兵和工商业繁荣,也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封建主义的相继没落,遂萌生“脱亚入欧”的思想。……主张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
——大洋网《什么是脱亚入欧论》
材料二 假如中国、朝鲜政府的陈旧专制体制无法律可依,西洋人就怀疑日本也是无法律的国家;假如中国、朝鲜的知识人自我沉溺不知科学为何物,西洋人就认为日本也是阴阳五行的国家。 既然如此,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它们的态度方式对待即可。与坏朋友亲近的人也难免近墨者黑,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
——福泽谕吉《脱亚论》
材料三 有位外国史学家将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的变革有这样一些优势:“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有利于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 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实质是什么?明治维新以后,“脱亚入欧”论对19世纪后期日本的发展和对外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3)材料三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优势?(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2分)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1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2分)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3分)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4分)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4分)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4分)
参考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领袖,他的主张对于天主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他主张世俗权力应该高于教会的权力,教会的权力应该受到制约与监督。因此他改变了传统的认识,本题选择D项。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尔文认为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选民还是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才能,注定会发财致富。材料就是加尔文先定论思想的体现。
3.[导学号16240087]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是诸多新教的共同点,故本题选D项。A、B、C不全面。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阿里改革的理解。由“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得知,材料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穆罕默德·阿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改革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不会解除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
6.[导学号16240088]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认识。1861年改革,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需要赎买,农民缴纳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高二到三倍,因此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但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列宁又说“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B、C、D与材料不符。所以应选A。
7.【解析】选D。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作用。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因此成为俄国经济史上的转折点。
8.[导学号16240089] 【解析】选B。该题属于史料阅读型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史实的记忆与理解的能力。题中的图片上主要信息是“皇帝”“地主”两处,根据1899年的时间提示,A、C、D三项均能推断出来,但是B项说法反映不出,或者可以说材料不充分。
9.【解析】选B。明治维新之前,天皇并没有实权,明治维新时,掌握实权的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倒幕派,况且政权性质不再是封建政权。
10.【解析】选A。解答此题需把握两点:理解“近代化”的内涵,熟悉阿里改革、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A、B、C三个选项符合近代化的内涵,但制定宪法仅适合日本明治维新。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符合题意,排除;埃及阿里改革并没有建立立宪制政治体制,故D项表述有误,因此答案为D项。
12.【解析】选C。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①说法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守旧势力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抵制,无法体现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故排除所有含①的选项。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条件“戊戌变法中”和“切中时弊”,只有C项对封建官僚触动最大。故选C项。
14.【解析】选D。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属于原生型;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它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从英国照样带过来的,属于次生型;德国属于开明专制型现代化类型,属于感应型;中国和日本也都属于感应型。故答案选D。
15.[导学号16240090] 【解析】(1)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关于扫除的主要障碍,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论断来推测。宗教改革主要是针对欧洲天主教会所做的改革,因此反对的是封建教会的思想控制;俄国1861年改革主要是针对俄国弊端显露的农奴制进行的改革。(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是欧洲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对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的一个阐述。题中要求分别阐述,所以我们要分别针对两个人的改革做出评价,分析两个人的改革措施产生的具体影响。(3)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农奴制改革实质上是一种缓解社会矛盾的改革,所谓的“解放”实质只是一种压迫的减缓,并没有真真正正的解放农奴,但是它依然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俄国的社会更加稳定。
【答案】(1)封建教会的反动、专制、腐朽与贪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
(2)信仰即可得救(或因信称义),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3)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民通过缴纳赎金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农奴获得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大量的赎金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定资金,同时农业的发展可以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一定市场。
16.[导学号16240091]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关键信息“维新人士”“路德者,不服从天主教教皇之压力”“为古今中外不可一世之业”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维新人士唐才常对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其反封建的巨大功劳,这无疑能够开启近代中国国民意识,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但其观点又具有片面性,过度扩大了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不符合客观实际等。(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关键信息“1902年梁启超”“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对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关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封建神权统治,点燃了整个欧洲宗教改革的整片森林,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等。
【答案】(1)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片面扩大了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
(2)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走向近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17.(1)目的:富国强兵。
原因:仅仅学习西方技术,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
(2)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才能得到一块份地,获得自由,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影响: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延缓了俄国现代化的进程。
(3)背景:工业文明的冲击。
18.【解析】第(1)题分析材料可知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日本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知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实质是全面引进西方近代文明。根据所学回答明治维新以后“脱亚入欧”论对19世纪后期日本的发展和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第(3)题根据材料中提示信息“地理位置的紧凑”“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归纳。
【答案】(1)时代背景:日本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危机;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
(2)实质:倡导“全面西化”,学习引进西方近代文明。影响: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近代化。反映出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和利己意识,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对外扩张、侵略邻国的重要思想根源。
(3)三个方面:岛内的地理环境;向外学习的传统;政体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
19.[导学号16240092]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可以归纳出“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结论,依据“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可以归纳出“慈禧握有实权”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以归纳出慈禧太后“不反对光绪帝改革”。 第(2)问,依据材料三中“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以及材料四中“以君权雷厉风行”的信息可以归纳出“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明治维新的成功以及材料四中“中国风气未开”的信息来概括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的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启示从“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点:光绪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慈禧握有实权。态度:不反对光绪帝改革。
(2)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缺陷: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启示: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改革阻力。)
20.[导学号16240093] (1)因素: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引起守旧势力的恐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反对变法。戊戌政变的发生是维新与守旧、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不成立。从材料可见,袁世凯告密是在戊戌政变发生后。关系:袁世凯的告密对政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性。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