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人教版同步练习9.1生活需要法律.doc

无声飞雪| 2023-03-21| 92次下载| 8页| 40.206KB| 5分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人教版同步练习9.1生活需要法律.doc
4.9.1 生活需要法律
一、基础训练
知识点1、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依法生活,会获得美满的生活。法律调整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邻里关系、继承关系等社会关系。按照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符合全体人民的愿望,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是一种协调、和睦、稳定,有利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这体现了 ( )
A.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B.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
C.法律规定公民履行的各项义务
D.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
2.我们出生后,父母就会到派出所给我们上户口;十八岁之前,我们会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成年后,我们将走上工作岗位,又与劳动法紧密相连;到了一定年龄,我们又将依据相关法律退休;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熟悉和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些事实说明 ( )
A.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B.儿童时期与法律无关
C.成年人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
D.法律对人们无能为力
3.我国法律在许多方面针对未成年人做出了专门的法律规定,对我们的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抚养权等进行专门保护。只有这些法律规定落到实处,我们的基本权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这说明 ( )
①法律服务我们的生活 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③我们必须履行法规定的义务 ④法律规定并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法是一种规范,一种规则。知道规则的人,才会生活。知道法律,就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不允许做的事,做了会有什么后果;知道法律,就知道允许做的事怎么做,如怎么继承、怎样维权、怎样买卖、怎样租赁、怎样赠予,等等。按照法律做事,就能受到法律的保护;不按法律办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知识点2、法治的脚步
5.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下列符合这句话的观点是 ( )
①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④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6.下面对法治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来源:学。科。网]
②法治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③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④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法律,是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 )
A.国家领导人 B.统治阶级 C.特权阶层 D.广大民众
8.对下图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进行治理 ②治理国家只能依靠法治 ③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④强调用人治代替法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9.小康社会建成的标志不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国防和国民素质等方面明显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必须包含法治社会的建设。法律体系的完备、法治政府的成熟、司法独立与公正得到制度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以及国民法律素养的提升,这些因素都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全面建设法治社会,可能需要数代人的持续努力。
(1)加强法治的总目标是什么?
(2)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来源:Zxxk.Com]
二、综合能力
10.君不见,各类交通安全法规相继出台,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却依然屡见不鲜;君不见,一些考试监考规则日益严苛、技术手段愈发先进,但种种作弊依然防不胜防。这说明,实现法治,需要 ( )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依法办事
B.用法律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C.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人际关系
D.人们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1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 )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用法治代替人治
③坚持法律至上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来源:Zxxk.Com]
12.2016年,刑法修正案(九)有关组织考试作弊罪条款首次适用于高考,运用法治的力量完善高考的管理制度,让高考舞弊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他们知道这条高压线不能碰,还高考一个公平、公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法律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 ②法律对生活加以规范 ③法律协调矛盾和纠纷 ④法律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的建设,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
(1)“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法治对中国梦的实现有何意义?
14.材料一:封建社会,法律由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国王或者大臣制定;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制定;社会主义社会,法律由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人民代议机构制定。如:中国的法律是由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这就是法律的基本属性,即它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意志,
材料二:要避免法律和人类社会主客体地位颠倒的情况发生,确立起人的主体地位,保持对法律制度深刻省察的态度;因此,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不仅要熟记法律制度,还要深谙法律的基本精神,如:“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分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弘扬正气、匡扶正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分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弘扬正气、匡扶正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法治的理解。
三、经典考题
15.(湖南益阳南县期)下面的表说明 ( )
时期少年青年老年相关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劳动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A.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
B.法律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它伴随人生的整个过程
C.没有法律的生活不是生活
D.法律比生活更重要[来源:学+科+网]
16.(江苏无锡中考)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时刻与我们相伴。这一浅显的说法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是 ( )
A.生活完全依赖于法律 B.法律来源于生活
C.生活离不开法律 D.违法的人需要学法
17.材料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王朝——夏,其法律称为“禹刑”;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诞生,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成文法典。
材料二 马克思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们靠什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法律就是国王”“国王就是法律”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理念?你更赞同哪一种理念?请说明理由。
(3)请你列举出几个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举措。(写出两个即可)

参考答案
1.A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A项符合;B、C体现的是法律的内容,D项体现法律产生的理由,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2.A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说明了我们的一生都与法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A观点正确。B、C、D观点错误。故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对我们权利的规定和保护,③体现义务的履行,与题意不符,排除。
4.法律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生活与法律密不可分;作为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解析:紧扣问题要求“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根据教材回答出法律对生活的规范调整、指导、服务、保护等功能。
5.C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对国家治理的作用,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体现法律对个人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
6.C
解析:①②③④都是对法治的正确理解,故选C。
7.B
解析: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创制的,答案为B。
8.D
解析:本题利用漫画考查依法治国的知识。②说法错误,治理国家依靠法治,也依靠德治;④说法错误,用法治代替人治,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排除②④。
9.(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围家。
(2)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第(1)问紧扣“法治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知识直接回答出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可;第(2)问围绕法治的含义、要求、重要性等方面组织答案。
10.A
解析:本题考查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知识,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据此,确定答案为C。
12.C
解析:本题借助刑法修正案(九)有关组织考试作弊罪条款首次适用于高考说明了法律的规范作用,作弊是违法犯罪,不是矛盾和纠纷,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13.(1)说明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2)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解析:第(1)问问题中的句子,体现了不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遵守法律,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问题要求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出法治在我国的重要意义即可。
14.(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来源:学|科|网Z|X|X|K]
(3)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不同社会阶级制定的不同法律回答法律的本质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第(2)问根据“分清事实、分清是非”“弘扬正气、匡扶正义”等关键词回答法律是判断是非曲直等的标尺;第(3)问结合教材知识直接回答出法治的含义以及要求、重要性即可。
15.B
解析:由表可知,无论是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还是老年时期,法律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既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又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B说法正确。A、C、D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1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活离不开法律的相关知识。题干将法律比喻成空气、水,以此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C与题意相符,当选。
17.(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们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2)①“法律就是国王”体现的是法治;“国王就是法律”体现的是人治。②我更赞同法治。这是因为: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3)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0年底,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脚步的相关知识。第(1)问,原始社会约束人类行为的力量是习惯。这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第(2)问,结合法治的内涵可知,“法律就是国王”体现的是法治;“国王就是法律”体现的是人治。赞同法治的原因就是法治的作用。法治的作用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认识。学生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