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 单元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阶段质量检测(下).doc
各不打扰|
2023-03-05|
233次下载|
6页|
510.407KB|
5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 单元小结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阶段质量检测(下).doc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
A.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材料中“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的信息说明毛泽东评价的是五四运动对第一次大革命的重要意义。
答案:A
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 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性质依然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排除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故选B项。
答案:B
3.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解析:两次起义都是在城市发动的,结果都失败,这就说明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故答案选C。
答案:C
4.热播电视剧《东方》中,面对新中国的成立,阎锡山劝慰蒋介石说:“我们不急,急的是他毛泽东。不就是建个什么国嘛,不要太在意了。1931年他们也成立了苏维埃,几年后,都在湘江里淹死了。”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 )
A.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严重损失
B.秋收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地区进军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地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
解析: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西渡湘江,中央红军兵力损失过半。A、B两项发生在1931年前;C项发生在东北地区,且与毛泽东无关。
答案:D
5.“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是某部历史电视剧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直接原因是( )
A.王明的“左”倾错误在根据地全面贯彻
B.我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日本扩大侵华,要抗日必须北上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C
6.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红军长征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即可判断是红军长征。
答案:D
7.“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D
8.“……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
A.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
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全民族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史实,符合这一史实的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答案:C
9.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实现第二次合作的相关史实。B、D两项是抗日战争时期基本的史实,A项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评价。C项是史实性错误,国共两党军队是各自领导。
答案:C
10. “人之初,性中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这段文字出自《抗日三字经》,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沦陷区的一种手抄本,据说出自抗日名将张自忠之手,主要描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下列可作为此手抄本战例的是
( )
A.黄海战役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项属于抗战时期敌后战场作战,D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只有B项属于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斗争。
答案:B
11.下面是一张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
A.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渡江战役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反攻序幕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依据示意图中的地点“大别山”和图片上的作战战略(两翼牵制,三军配合)可知这是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示意图,这场战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案:D
12.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③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开始
④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1945~1949是我国的解放战争时期,①是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③错误;②④两项正确,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6分)
(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材料四中说“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4分)
(4)材料五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说明材料六中“天翻地覆”的含义。(4分)
解析:本题以诗歌为切入点,考查诗歌中蕴含的历史。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结合诗歌准确判断条约名称并回答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解答第(2)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台湾的相关史实;第(3)(4)问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历经艰难曲折,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3)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4)红军长征;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军事行动的直接指挥者是谁?(4分)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革命运动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从此后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什么经验教训?(10分)
(3)“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请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6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依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关键判断出是五四运动;第(3)问注意选取两个阶级革命的典型事件。
答案:(1)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
(2)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经验教训:掌握军队(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3)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
A.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材料中“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的信息说明毛泽东评价的是五四运动对第一次大革命的重要意义。
答案:A
2.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得出这一历史结论的依据包括( )
①促使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发生变化 ②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具有以往革命所不具备的广泛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性质依然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排除①;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故选B项。
答案:B
3.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 )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解析:两次起义都是在城市发动的,结果都失败,这就说明不能照搬俄国的经验,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故答案选C。
答案:C
4.热播电视剧《东方》中,面对新中国的成立,阎锡山劝慰蒋介石说:“我们不急,急的是他毛泽东。不就是建个什么国嘛,不要太在意了。1931年他们也成立了苏维埃,几年后,都在湘江里淹死了。”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 )
A.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严重损失
B.秋收起义失败后向井冈山地区进军
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地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
解析:苏维埃“在湘江里淹死”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西渡湘江,中央红军兵力损失过半。A、B两项发生在1931年前;C项发生在东北地区,且与毛泽东无关。
答案:D
5.“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这是某部历史电视剧的主题歌,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的直接原因是( )
A.王明的“左”倾错误在根据地全面贯彻
B.我党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C.“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日本扩大侵华,要抗日必须北上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答案:C
6.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红军长征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即可判断是红军长征。
答案:D
7.“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答案:D
8.“……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
A.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
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全民族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的史实,符合这一史实的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答案:C
9.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实现第二次合作的相关史实。B、D两项是抗日战争时期基本的史实,A项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表现的评价。C项是史实性错误,国共两党军队是各自领导。
答案:C
10. “人之初,性中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这段文字出自《抗日三字经》,它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于沦陷区的一种手抄本,据说出自抗日名将张自忠之手,主要描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下列可作为此手抄本战例的是
( )
A.黄海战役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C项属于抗战时期敌后战场作战,D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只有B项属于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斗争。
答案:B
11.下面是一张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
A.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渡江战役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反攻序幕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解放战争,依据示意图中的地点“大别山”和图片上的作战战略(两翼牵制,三军配合)可知这是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示意图,这场战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案:D
12.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③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开始
④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1945~1949是我国的解放战争时期,①是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③错误;②④两项正确,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邱逢甲《春愁》
材料三 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不准反帝炮台亡,四亿多两作赔款。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材料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结合这三首诗,分析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6分)
(2)材料二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被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是什么?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材料四中说“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4分)
(4)材料五中这次“远征”指哪一历史事件?说明材料六中“天翻地覆”的含义。(4分)
解析:本题以诗歌为切入点,考查诗歌中蕴含的历史。解答第(1)问的关键是结合诗歌准确判断条约名称并回答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解答第(2)问的关键是正确识记台湾的相关史实;第(3)(4)问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历经艰难曲折,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3)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4)红军长征;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人民解放军的哪一次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一军事行动的直接指挥者是谁?(4分)
(2)“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历程的起点事件是什么?这一革命运动的爆发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从此后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什么经验教训?(10分)
(3)“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以来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各阶级前赴后继,英勇斗争。请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6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依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关键判断出是五四运动;第(3)问注意选取两个阶级革命的典型事件。
答案:(1)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
(2)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经验教训:掌握军队(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3)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