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高中语文 第1-4单元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1.6 辛弃疾词两首课后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doc

清新雅致| 2023-03-03| 2次下载| 6页| 201.201KB| 5分
高中语文 第1-4单元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1.6 辛弃疾词两首课后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doc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1.6 辛弃疾词两首课后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4
INCLUDEPICTURE"课后知能检测.TIF"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稼轩(xuān)      泪(wèn)
舞榭(xiè) 今(qì)
B.岑寂(cén) 羹(ɡēnɡ)
巷陌(mò) 然(yì)
C.螺髻(jì) 鱼(lú)
金戈(ɡé) 财(liǎn)
D.堪脍(kuài) 河(sì)
嘉许(jiā) 犷(ɡuǎnɡ)
【解析】 “戈”应读ɡē。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流年 雄才大略 苍皇 哗众取宠
B.愤概 谋取利益 频繁 发号施令
C.南渡 神鸦社鼓 祭祀 矫揉造作
D.理睬 惊慌失措 合谐 鸦雀无声
【解析】 A项,“苍”应为“仓”;B项,“概”应为“慨”;D项,“合”应为“和”。
【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eq \b\lc\{\rc\ (\a\vs4\al\co1(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eq \b\lc\{\rc\ (\a\vs4\al\co1(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eq \b\lc\{\rc\ (\a\vs4\al\co1(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eq \b\lc\{\rc\ (\a\vs4\al\co1(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楼台))
【解析】 B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项,“风流”指英雄业绩;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遥岑远目
B.赢得仓皇北顾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D.尚能饭否
【解析】 A项,目,名词用作动词,看,望;B项,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项,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5.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江景。“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分别从仰视和平视两个视角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多雨的江南,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时才可能极目远望。
【答案】 作者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无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流动,目力所及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
6.说说这首词中典故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词作为辛词名作之一,有其强烈的感染力,主要得益于本词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下片主要采用典故,贴切达意。
【答案】 使用典故,贴切达意。本词中既有季鹰为吃鲈鱼而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为刘备所羞、桓温感叹“树犹如此”的明用,也有“栏杆拍遍”的暗用,这些典故的使用,不仅使词意婉转,而且还紧扣主题,加深了词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这首词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根据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个句子的具体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词人在词尾选用廉颇一典有其深刻用意,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答案】 该句是以廉颇自况。词人景仰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胸怀恢复大志;认为要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北伐,草草出兵只能招致失败;回顾南下后四十三年,屡遭废黜,最后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8.本词多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为怀古诗,其对比手法多是所怀之古与所讽之今之间的对比。
【答案】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指出历史的经验教训,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4)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对比: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注],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 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9.本词刻画了孙权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在抓住诗歌描写对象的基础上,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加以叙述。
【答案】 刻画了孙权虽然年少,却统率千军万马,英姿飒爽、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的英雄形象。
10.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主旨去回答。
【答案】 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1~12题。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①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①叶丞相,即叶衡,主战派之一,词中的“高人”就是指叶丞相。
★11.(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2题)这首词上片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
1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你怎样认为的?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豁达的心境。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词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词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词人的豁达。
示例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词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四、语言表达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庭院里玉兰树在蝉鸣声中舞蹈,不时送来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伴着蝉鸣和幽香,小女孩长大了,渐渐读懂了苏东坡的豪放,李白的飘逸,李清照的婉约,杜甫的沉郁,柔美的朱自清和犀利的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调整时首先要保持句式一致,“柔美的朱自清和犀利的鲁迅”应做调整。其次要注意所给人物的排列顺序,应按照他们所在的时代排列。
【答案】 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东坡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朱自清的柔美和鲁迅的犀利。
14.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
例句: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仿写。只要符合“内容连贯、句式整齐”这一要求便可。平时应注重对诗人名句的积累。
【答案】 (示例)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