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高中历史必修3:6-16同步练习.doc

清新雅致| 2023-03-13| 92次下载| 8页| 1.27MB| 5分
高中历史必修3:6-16同步练习.doc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选择题
1.孙中山认为要从根本上抵御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的主要方式是(  )
A.中体西用
B.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维新变法
D.开展“商战”,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孙中山最初主张采用变法的方式改造中国,曾上书李鸿章,但没被采纳。之后他的思想发生变化,主张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 B
2.中华民国国歌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建大同……”这里所说的“吾党所宗”的核心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解析】 “吾党所宗”指的是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即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
【答案】 C
3.(2011·扬州高二检测)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的主张。这一主张实质是(  )
A.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
B.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C.体现了“扶助农工”政策的具体要求
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生主义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因此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答案】 D
4.(2011·临沂期末)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C.彻底结束封建统治
D.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这一规定对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答案】 B
5.三民主义实践的表现有(  )
①武昌起义成功 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③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6.(2011·临沂高二检测)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①②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这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③④的任务已经完成。
【答案】 A
7.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是基于孙中山(  )
A.为维护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B.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解析】 由题干中的“中华民国”的“国父”可知本题要考查的是孙中山的功绩,孙中山最主要的功绩是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答案】 B
8.(2011·焦作期末)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外部因素是(  )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 ②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③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救国救民探索的必然结果 ④孙中山由伟大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注意题干限制语“外部因素”,③属于内部因素,④表述错误,A项正确。
【答案】 A
9.下图所示会议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A.通过了宣言
B.确立了三大政策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提出节制资本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在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其最大成果。A、B、D三项易排除。
【答案】 C
10.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因为它(  )
A.发展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平均地权的内容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D.是在中共和共产国际指导下形成的
【解析】 国共两党合作,关键在于两党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这才是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 C
11.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致开幕词:“国民党人……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指(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解析】 材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反映了革命所依赖的力量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多数民众,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答案】 D
12.(2011·杭州高二检测)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在客观上反映了(  )
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 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 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 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解答关键是理解新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关键是审清要求“客观上反映”,选项分别从时代背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统一战线、中国革命发展阶段四方面加以说明。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人物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这一理论成果的性质是什么?
(2)图二和图一中的人物提出的理论成果有何关系?可以看出它在当时是怎样的一份刊物?
(3)图三的主要进步意义是什么?
(4)三幅图的内容有何内在联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明确图一人物为孙中山,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2)问,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在《民报·发刊词》中阐述的,《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第(3)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起了重要作用。第(4)问,三幅图的内在联系,应围绕三民主义来展开。
【答案】 (1)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阐述了三民主义。是一份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进步刊物,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3)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4)图一中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图二中的《民报》上阐发了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依据三民
主义思想原则,孙中山领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则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新民生主义把“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思想。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摘编自马执斌《〈历史(必修三)〉教学参考》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
(2)据材料二,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的基本关注点是什么?他的主张对国民大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注意新旧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的区别。第(2)问,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中可以判断其关注的是土地问题,从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方面回答。
【答案】 (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2)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影响:吸引农民参加到革命中来,使国民革命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