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A卷) Word版含解析.doc

呆到深处自然萌| 2023-03-10| 157次下载| 15页| 350.141KB| 5分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专题0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A卷) Word版含解析.doc
www.gkstk.com

建议用时:6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答案】C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影响
2.民国时期广东开平匪患不断。1922年12月众匪抢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海外华侨闻讯后纷纷在侨居国请人设计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如图所示)。可见,碉楼是中国近代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出现这种建筑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度的影晌 B.抗击侵略的需要
C.外来文化的渗透 D.安全防卫的考虑
【答案】D
【解析】
3.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国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社会基层大暴动,西方列强被这种全国性反帝怒潮惊呆了”。读下图,这场“大暴动”的兴起地点大致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从未有过如此规模的社会基层大暴动,西方列强被这种全国性反帝怒潮惊呆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民大革命反帝反封运动的史实,兴起地点大致位于广东,属于④,故D正确。①属于西北地区,故A排除。②属于华中湖北地区,故B排除。③属于华东上海地区,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大革命
4.“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C.满足了农民阶级需求 D.阶级属性发生了变化
【答案】A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名师点睛】《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
(1)性质: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2)内容:①政治:中央集权,依法治国,广采舆论,官吏选举;②经济:发展工商业,鼓励创新,建铁路,造轮船;③文教: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④外交: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3)评价:①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②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上战争环境,并未实施。
5.据《长青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以上材料表明
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 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
C.清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 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拳匪四起”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持剿杀的态度,故A项错误;材料“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说明义和团对社会造成了不少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消极性,故B项正确,C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得到全体国民支持”。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洋务运动
6.1895年4月8日,《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加”。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
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 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 D.干涉还得到清廷的回报
【答案】A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马关条约》
7.《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作用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快程度高
D.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是指“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题干“在(20世纪)20年代初”信息不符,排除;B项“毫无作用”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C项说法具有片面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
8.1899年,孙中山提议成立团结中华民族的统一国家以抵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为此,他提出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这表明当时他认为
A.民权是中国近代社会问题 B.应该大力传播三民主义
C.民生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 D.新三民主义重视民族团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在西藏修建铁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边防并促进西藏经济发展”中可以看出,铁路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主义的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权等政治问题,故AB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20世纪初提出的,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9.袁世凯称帝失败后,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两极化趋向。正是这样一种看似歧异的矛盾格局,孕育和催生了1924年至1927年的国民革命。这里说的“两极化趋势”指的是( )
A.军阔割据混战和文化异彩纷呈 B.政治不断民主和经济发展迅速
C.国家实力强大与对外交往扩大 D.民众权利扩大和社会生活进步
【答案】A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运动·背景
10.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信息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B﹒党纲的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C﹒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
D﹒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明确反帝反封建是党的主要任务的是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党纲的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均是第一次大会提出的。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大
11.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蓝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井冈山
C.遵义 D.会宁
【答案】D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共十年对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 B.七七事变
C.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D.八一三事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知识点,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国共合作宣言》,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12月;“七七事变” 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不符合题意,排除B;“八一三事变”发生于1937年8月13日,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3.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下图所示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工农武装割据
14.抗战后沏,反对殖民主义,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 194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旧金山会议,提出必须重视战败国、殖民地及人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情况之重要性,使彼等逐渐发展,获得独立或自主”的方案,得到了各国的称赞或同情。上述现象的深远影响在于()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B.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
C.加速了中国收回主权的进程 D.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方案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不只是对国内有重大影响,故排除AC。方案“重视战败国、殖民地……”,D项不能完整的反映材料信息,不选D。根据材料可知战后中国主张终结殖民地的制度,中国重视战败国、殖民地人民的主张得到与会各国的称赞,国际社会形成共识,这有利于重建战后的国际秩序,故B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影响
15.1944年11月7日,经蒋介石与美国总参谋部的同意,赫尔利飞赴延安与中共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会后赫尔利相信“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美国派代表飞赴延安与中共商谈的原因是( )
A.开始意识到中共敌后抗战的重要性
B.担心国共矛盾影响统一战线建立
C.否定中国具备建立联合政府的基础
D.担心国共分歧影响对日战争效率
【答案】D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国共合作
16.下图为1948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某代表团合影。此图可用来印证当时中国

A.民族屈辱的洗涮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和平稳定的政局 D.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为“1948年”,条幅中的关键信息“台湾省”,据此可知是对台湾回归祖国的庆贺,A项正确。B、C两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台湾是内政,与国际地位无关,D项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民治革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17.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答案】D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背景
18.歌曲《放足歌》中唱到:“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数。”歌曲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中华民国初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国初年女子社会地位状况,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一定提高。与题干“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吻合,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鸦片战争时期还没有颁布“放足”令,排除A;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以后,与题干“最早可能出现于”要求不符,排除C;改革开放时期,即1978年以后,与题干“最早可能出现于”要求不符,排除D。故选B。
19.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其表现在( )
A.在政体上采用了责任内阁制 B.规定了参议院拥有立法大权
C.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严格限制了总统任职的期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上采用了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A正确。参议院拥有立法大权,没有直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B排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也没有直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C排除。限制了总统任职的期限,也没有直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于芜湖关帝庙,借烧香宣读誓约并订立章程,以反清为宗旨,其用意是“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这说明岳王会( )
A.盲目效仿古人不符时代潮流 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C.具有狭隘的民族革命思想 D.凸显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答案】C
【解析】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特点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
(1)(10分)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任意3点,共7分)
政策:(3分)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之处: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口岸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要求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任意答出5点,每点2分)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3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2分)(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言之有理,即可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中可以概括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2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侵略史,又是一部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材料指出了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材料二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品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三 (甲午海战中)李鸿章……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
——《中国近代史编》
材料四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材料五 日军侵华大事记: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并在20个省实施细菌战争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日军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以上均节选自历史教科书(人民版)
材料六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抗日战争则是全民族的总动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八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填充下面的表格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①②列强侵华目的③④⑤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要求的一项规定⑥⑦⑧(2)依据材料二,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屡次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五概括日军侵华过程中犯下的罪行。
(4)依材料六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
(1)(8分)①第一次工业革命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商品输出 ④资本输出
⑤占有殖民地 ⑥协定关税 ⑦允许设厂 ⑧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2)(3分)军队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落后,海防废弛;领导者的战略失误;清政府的腐败。
(3)(4分)发动侵略战争、细菌战毒气战、大屠杀、扶植傀儡政权、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答出任意4点即可)
(4)(5分)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属于填写表格,依据所学的知识从两次工业革命的角度填写;条约的内容结合《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作答。注意关键点的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中“军品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以及材料三中“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和材料四中“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信息归纳回答。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