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学习总结.docx

抹茶味儿的菇凉| 2023-03-30| 434次下载| 7页| 287.604KB| 5分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学习总结.docx
单元学习总结
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1.1949~1956年,过渡时期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根据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2)特点:中国借鉴苏联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措施: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结果: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基本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尚未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正确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
(3)措施:正确的探索包括中共八大、60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错误的探索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4)结果: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遭到严重挫折。但从总体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顶住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巨大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措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4)结果: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二、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原因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采取保护富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1)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革命时期的成功经验证明依靠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的一项长期经营制度稳定下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
原因(1)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苏联经济模式(2)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实现工业化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1)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2)核心: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1)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2)核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1)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2)核心:把企业推向市场
作用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曾起过积极作用,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例题】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定时空:“一五”计划期间。
三抓关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具体分析结论
A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联系排除
B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
C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发生在1959~1961年间,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排除
D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B
【变式训练】
1.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知由于小农经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故采取农业互助组的形式对农业进行改造,即农业合作化,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
2.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 B
解析 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薄弱,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C、D两项错误。故答案为B项。
3.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答案 D
解析 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
高分策略指导
结论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解读
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故难度较大。
2.解答技巧
结论型选择题解答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
(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
(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论结合分析法、具体特征分析法等。
(1)史论结合分析法。应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设计的命题,如某重大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试题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通过将具体的史实同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佳选项,即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2)具体特征分析法。应用于考查基本历史理论的命题,或者某一阶段、历史时期社会特征的命题,在做题时要联系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得出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规律性内容,即用史实证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