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

浮生若梦| 2023-03-26| 239次下载| 13页| 56.201KB| 5分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
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9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考查范围:第三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与孝文帝颁行三长制,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见实行三长制的主要作用是(  )
①清查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②打破豪强地主控制人口的合法性 ③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④建立基层行政机构加强社会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材料“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可知,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①正确;“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荫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打破了地主豪强控制人口的可能,故②正确;三长制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故③正确;三长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有助于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
A.建立郡县制 B.采用宗法制
C.宗主督护制 D.实行分封制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基层组织建设。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其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放的威权”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答案:C
3.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解析: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的一种土地制度,故B项正确。A、D与史实不符。均田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买卖,所以C错误。
答案:B
4.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均田制 ②推行新的租调制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 ④设立三长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谷物、纳绢或布作租调,并承担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③是北魏要废除的制度,排除③。
答案:B
5.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2-9.tif"
A.均田制始于隋唐
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均田制。均田制开始于北魏孝文帝时期,A项说法错误;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并未完全杜绝,故B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均田制的性质是封建社会下的土地国有制,C项说法错误;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这说明均田制下农民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故D项说法正确。
答案:D
6.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  )
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
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
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无主荒地的分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文轻武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引进南方优秀人才,故C项错误;材料阐述了定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
答案:D
7.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
A.改革的坚强决心
B.实行汉化政策
C.入主中原的愿望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解析:材料中“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体现出孝文帝为推行改革宁可将太子废为庶人,说明了其改革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与汉化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入主中原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8.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改姓鲜卑姓改姓拓跋元拔拔长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消灭了鲜卑陋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改姓之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本题迷惑项是C项,但C项仅是对题干材料的概括,不是意义。
答案:A
9.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D
10.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这是因为这次改革(  )
A.结束了分裂状态
B.为民主制的发展奠基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改变了国贫现象
解析:材料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结合改革措施可知原因在于其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C项。北魏孝文帝并没有结束当时中国分裂的状态,A项错误;B、D两项与“统一”并无关联。
答案:C
11.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
(一)明黜陟(按政绩升迁官员);(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农桑;(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  )
A.发展经济 B.整顿吏治
C.增强军备 D.重视律令
解析:十条改革主张中前四条都是关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应是整顿吏治问题。
答案:B
12.“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项就是这方面的措施,A项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C、D两项都是农业经济方面的措施。
答案:B
1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是(  )
A.以整顿吏治为改革中心
B.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
C.都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D.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变法人才
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而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B、D两项均属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答案:C
14.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  )
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
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
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
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
答案:C
15.史书记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方田均税法
C.均田制和租调制 D.宗主督护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的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的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方田均税法是通过丈量田亩,整理地籍,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度,租调制是与之相配套的赋税制度,故与材料中“令、佐分地计量……以地之等,均定税数”不符,故C项错误;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前期实行的有大小割据势力和豪强拥有众多的人口、土地,而不受政府管理的地方管理形式,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6.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使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导致其衰落。
答案:D
17.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
D.认定地方教育高于太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任官,反映出王安石已经认识到科举制度不能完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故选A项。
答案:A
18.《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B.政府纵容土地兼并
C.混乱不休,人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良田
解析:北宋政府实行纵容土地兼并的政策,认为富人兼并土地是为国守财,从而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地主和农民的矛盾日益激化。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带来的后果。
答案:B
19.下列选项分别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其内容最为相近的一组是(  )
A.户籍什伍制——保甲法 B.重农抑商——募役法
C.奖励军功——将兵法 D.奖励耕织——青苗法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户籍什伍制”要求民为什伍,“保甲法”把农村住户按保管理,内容接近,故选A项。“重农抑商”主张抑制商业发展,“募役法”规定农民可以交钱免役,内容不一致,排除B项。“奖励军功”规定按军功授爵,“将兵法”规定设置专门的将领负责训练,内容不一致,排除C项。“奖励耕织”主张奖励农耕,“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时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内容不一致,排除D项。
答案:A
20.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
选项变法措施评价A梭伦改革: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B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租调制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D王安石变法:市易法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解析: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等级,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从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实际上取消了分封制,限制了旧贵族特权,以任命制取代世袭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而不是租调制是均田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市易法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而D项考查的是均输法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0分)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10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可以看出北魏急需改革;依据材料“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可知要吸取前秦的教训;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在改革前实现了统一,民族矛盾激化,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文化即可作答。第(2)问,这类试题要分两步:第一步,进行选择或者判断,即亮出观点;第二步进行论证,如果同意赵翼的观点,首先结合材料概括出赵翼的观点即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需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完全汉化的弊端作答。如若同意材料中黄仁宇的观点,首先要结合材料概括出黄仁宇的观点即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作用作答即可。
答案:(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2分)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2分)北魏统一北方;(2分)社会矛盾激化;(2分)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分)
(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3分)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3分)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言之有理,酌情赋分)(3分)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1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3分)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3分)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3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10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4分)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6分)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4分)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