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学习总结(书利华教育网).docx

清新雅致| 2023-03-21| 122次下载| 5页| 211.716KB| 5分
新步步高【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学习总结(书利华教育网).docx
单元学习总结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特征时间原 因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诱导;商人、买办、官僚的投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短暂春天一战期间民国政府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发展受挫一战后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缺少稳定的政治环境
显著发展1927年到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衰退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摇摇欲坠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美货的倾销,通货膨胀、政府的苛捐杂税等的打击
重获新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过渡时期,通过赎买的方式,实行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五大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排挤,具有以下特点: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2.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很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据的比例较大。民族资本的这种组合状态使它无法摆脱对帝国主义资本、旧有经济关系和官僚资本的依赖。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多集中于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4.从地域上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5.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三、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四、近代中国四种经济形态的比较
经济形态特征产生、发展地位结局
自然经济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古代形成,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渐解体在近代一直占统治地位建国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外国资本列强在中国的企业,带有掠夺性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兴起,甲午战争后日益增多近代长期占优势,垄断了重工业部门新中国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政权形成对经济的垄断洋务运动时兴起,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形成并走向膨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新中国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近代中国人投资的民办企业,是在封建经济解体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后来日益萎缩是近代新经济因素,瓦解了自然经济,有利于社会进步;在三座大山的压制下艰难发展建国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例题】 (2014·山东文综,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抓关键:19世纪60年代。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具体分析结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一致,故A项错误排除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排除
C中国对外贸易此时仍未入超,故C项错误排除
D材料中“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遂使家家置纺车”的信息说明市场促进江浙丝纺织业发展,故D项正确正确
答案 D
【变式训练】
1.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答案 D
解析 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据材料,下管村“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可知该村家庭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的瓦解,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瓦解。
2.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等关键信息可知铁路修建“利国”以自强,“利民”以求富,这一言论的含义其实是通过铁路修建以自强求富,A项符合题意。C项虽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但材料无体现,B、D两项不合题意。
3.“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又萧条下去,据此可知②符合题意,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可以推断④正确。①与史实不符,③中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应是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答案为B项。
高分策略指导
原始史料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题型解读
(1)材料来源
①历史文献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
②文学作品类: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史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文学作品已经对史实进行了加工,有了虚构和夸大的成分,应注意甄辨。
③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
2.解答技巧
(1)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2)注意每段材料出处(包括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
(3)明确材料的主题及蕴含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判断。
(4)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逐项分析备选项,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