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广西钦州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doc

抹茶味儿的菇凉| 2023-03-31| 159次下载| 26页| 150.679KB| 5分
广西钦州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doc
2016-2017学年广西钦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如图所示,是用某刻度尺测量木块A长度的情景,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木块A的长度的准确值为   cm.
SHAPE \* MERGEFORMAT
2.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规律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在图所示的图象中,线段AB表示物体做   运动,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该物体在对应的时间内   .
SHAPE \* MERGEFORMAT
3.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为   m/s;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运动员百米跑的成绩比真实值要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定的.
5.如图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小球会被弹开,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有两方面,它们分别是:(1)探究声音的   ;(2)探究声波能   .
SHAPE \* MERGEFORMAT
6.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的原理图,当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当液面下降入射光线不变时,标尺上的光斑会向   移动.(选“左”、“右”).
SHAPE \* MERGEFORMAT
7.平面镜所成的像有四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A)   
(B)   .
8.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白炽灯用久了会变黑,是由于灯丝钨先   (填一种物态变化)后凝华的结果.
9.体积为1m3的水全部结成冰块后,冰块的质量大小为   kg,冰块的体积大小约为   m3.
10.小辉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在调节天平平衡前,他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使横梁上的螺母向   侧移动;天平平衡后,测物体质量时,右盘上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kg.
SHAPE \* MERGEFORMAT
 
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1.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车窗B.铁轨
C.路边的树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12.在午休时小马邻居大声播放歌曲,小马把自家的门窗关好,以减弱噪声的影响,他所采用的减弱噪声的方法是(  )
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D.以上三种方法都采用
1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够正确描述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
A. SHAPE \* MERGEFORMAT B. SHAPE \* MERGEFORMAT
C. SHAPE \* MERGEFORMAT D. SHAPE \* MERGEFORMAT
14.想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如图所示的(  )
SHAPE \* MERGEFORMAT
A.a点B.b点C.c点D.d点
15.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这个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  )
A.正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16.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光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小强眼睛的说法正确的是(  )
SHAPE \* MERGEFORMAT
A.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B.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D.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
17.关于对密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同种物质的密度总是相同的
C.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D.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18.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上,则测出物体的质量与其实际质量相比(  )
A.偏大B.偏小C.相同D.无法判别
19.下列所列举的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若从物理学角度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不正确的解读是(  )
A.“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是水的凝固,雪是水蒸气的凝华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的金石密度不变
D.“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流运过程中密度减小
20.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铁块熔成铁水B.湿衣服晾干
C.河水结成冰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
 
三、实验、探究题.
21.(6分)小华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   .
(2)他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是   ℃.
SHAPE \* MERGEFORMAT
22.(4分)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亮度的光斑.图1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   cm;
(2)小明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SHAPE \* MERGEFORMAT
23.(6分)小华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某操作过程如下: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上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g.
(2)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液面到达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为   mL;
(3)尽管体积测量的方法正确,但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评估时,发现液体的测量体积比它的真实体积要   (选“偏大”“偏小”或“相同”).
SHAPE \* MERGEFORMAT
 
四、简答、作图题.
24.(4分)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都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如图所示,它们在构造和使用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请指出其中的四个不同点.
SHAPE \* MERGEFORMAT
(1)   
(2)   
(3)   
(4)   .
25.如图所示的光路中,只画出光路的一部分,请你完成光路图.
SHAPE \* MERGEFORMAT
26.如图所示,MN是一平面镜,S是一发光点,请根据反射定律(或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路图.
SHAPE \* MERGEFORMAT
 
五、计算题.
27.(5分)甲、乙两地相距90km,A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从甲地开往乙地,同时B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从乙地开往甲地,则经过多少时间A、B两车相遇?
28.(5分)声音传播到障碍物后发射回到人耳﹣﹣称为回声.某放牧小孩,面对前面一坐大山大喊一声,经过2秒钟后听到回声,则该小孩与大山的距离是多少?
29.(6分)“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是众人皆知的歌词,为测定滔滔黄河水的含沙量,某科学研究所取了10dm3的黄河水,称得其质量是10.18kg,已知沙的密度为2.5×103kg/m3,试计算黄河水的含沙量(即含沙的质量百分比).
 

2016-2017学年广西钦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如图所示,是用某刻度尺测量木块A长度的情景,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 cm,木块A的长度的准确值为 1.15 cm.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64:长度的测量.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0.1cm;
(2)木块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1.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2.15cm,木块长度为2.15cm﹣1.00cm=1.15cm.
故答案为:0.1;1.15.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规律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在图所示的图象中,线段AB表示物体做 匀速 运动,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该物体在对应的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 .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68: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由图象知物体在AB段的运动情况;由面积公式结合速度公式可知阴影部分表达的物理含义.
【解答】解:
由图象知,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
AB段与横坐标平行,表示物体在做匀速运动;
由图阴影部分是一个长方形,所以其面积=长×宽,所以其面积等于vt,
由v= SHAPE \* MERGEFORMAT 知,s=vt,即阴影部分表示物体在对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故答案为:匀速;通过的路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v﹣t图象的认识和理解,属于一道基础题.
 
3.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大小为 340 m/s;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运动员百米跑的成绩比真实值要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考点】93:声速;A4: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分析】(1)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当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比计时员先听到枪声,运动员起跑以后,稍后一会,计时员才会听到枪声,所以计时员晚记了一些时间;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传播100m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解: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百米赛跑时假如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起跑的枪声后开始计时,他记录的成绩不准确,
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t= SHAPE \* MERGEFORMAT = SHAPE \* MERGEFORMAT ≈0.29s,所以测得值偏小,准确的做法应是看到枪冒烟时就应该计时.
故答案为:340;偏小.
【点评】本题要注意比赛的实际场景,运动员是在起点,而计时员在终点,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4.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振动 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定的.
【考点】91:声音的产生;9H:音色.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根据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声音.
【解答】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因为钟振动发出的声音传到了客船.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来的.
故本题答案为:振动,音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音色的了解.
 
5.如图所示,当敲响音叉乙时,观察到与音叉甲接触的小球会被弹开,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有两方面,它们分别是:(1)探究声音的 产生条件 ;(2)探究声波能 传递能量 .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91:声音的产生;9N:声与能量.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解答】解:(1)当敲响音叉乙时,音叉乙振动发声,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被弹开,体现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1)产生条件;(2)传递能量.
【点评】综合运用声音的产生、传播知识和声音传递能量的知识;可解答此题.
 
6.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的原理图,当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80° ;当液面下降入射光线不变时,标尺上的光斑会向 右 移动.(选“左”、“右”).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A7: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1)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可确定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当液面发生变化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作图可知光点S的移动方向.
【解答】解:(1)由“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可得入射角为90°﹣50°=40°.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4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80°.
(2)当液面发生变化,下降时,由于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反射光斑将向右移到A的位置,如图所示:
SHAPE \* MERGEFORMAT
故答案为:80°;右.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镜面反射来解释分析液面微变监视器的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会根据掌握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作图.
 
7.平面镜所成的像有四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A) 像物等大、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B) 虚像、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或像物对称) .
【考点】AE: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答,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与物体大小相同、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解答】解: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与物体大小相同、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故答案为:(A)像物等大、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B)虚像、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或像物对称).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8.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白炽灯用久了会变黑,是由于灯丝钨先 升华 (填一种物态变化)后凝华的结果.
【考点】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1Q:生活中的升华现象;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此题要区分两个知识点:
(1)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2)升华和凝华现象.
【解答】解:(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在升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在下降.
故答案为:不变.
(2)白炽灯用久了会变黑是钨丝经过了两种物态变化:①钨丝受热由固态钨直接变为气态钨,是升华现象;温度高的气态钨遇到温度低的灯泡壁再由气态钨直接变为固态钨,是凝华现象.所以白炽灯用久了会变黑.
故答案为:升华.
【点评】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或凝固特点是难点,要注意让学生区分;灯泡壁变黑是固态钨经过了两种物态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固态钨经过一次物态变化的结果.有的学生易出错.
 
9.体积为1m3的水全部结成冰块后,冰块的质量大小为 103 kg,冰块的体积大小约为 1.1 m3.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已知水的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可知冰的质量,再利用V= SHAPE \* MERGEFORMAT 求冰的体积.
【解答】解:
由ρ= SHAPE \* MERGEFORMAT 可得水的质量:
m水=ρ水V=1×103kg/m3×1m3=103kg;
因为水结冰,状态改变,质量不变,
所以m冰=m水=103kg;
由ρ= SHAPE \* MERGEFORMAT ,ρ冰=0.9×103kg∕m3得冰的体积:
V冰= SHAPE \* MERGEFORMAT = SHAPE \* MERGEFORMAT ≈1.1m3.
故答案为:1×103; 1.1.
【点评】本题考查了质量属性和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质量与状态无关,是联系熔化、凝固前后两种状态的关键.
 
10.小辉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在调节天平平衡前,他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使横梁上的螺母向 左 侧移动;天平平衡后,测物体质量时,右盘上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3.32×10﹣2 kg.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25: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分析】正确使用天平:(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拨到零刻度;(2)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3)左物右码称量物体质量,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与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的和.
【解答】解:(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调节平衡时,发现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说明天平右侧沉,应将横梁的平衡螺母向左移.
(2)标尺一个大格1g,每一个小格0.2g,并且以游码的左侧对准的刻度为准,物体的质量=20g+10g+3.2g=33.2g=3.32×10﹣2kg.
故答案为:左; 3.32×10﹣2.
【点评】本体主要考查天平的使用,正确调节天平,正确称量物体,正确读出质量是多少;调节天平平衡时,平衡螺母向上翘的方向移动.
 
二、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
11.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车窗B.铁轨
C.路边的树D.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判断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逆过程,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以“谁”为参照物.当然对于此类选择题,我们可以逐项分析,找到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以车窗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车窗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明相对于车窗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
小明坐在行驶的列车内,相对于铁轨、路旁的树及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所以以铁轨、路旁的树及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12.在午休时小马邻居大声播放歌曲,小马把自家的门窗关好,以减弱噪声的影响,他所采用的减弱噪声的方法是(  )
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D.以上三种方法都采用
【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邻在午休时小马邻居大声播放歌曲,小马把自家的门窗关好,以减弱噪声的影响,他所采用的减弱噪声的方法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噪声的特点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
 
1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象中,能够正确描述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
A. SHAPE \* MERGEFORMAT B. SHAPE \* MERGEFORMAT
C. SHAPE \* MERGEFORMAT D.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1G: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1D: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分析】根据原图的曲线走向,可以首先判断出图象是物体的凝固还是熔化过程,而只有晶体才有熔点或凝固点,可根据上述分析判断出正确的选项.
【解答】解:晶体凝固前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A、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象,又因为有一段时间内物质放热,温度不变,说明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为晶体的凝固图象;
B、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是非晶体熔化图象;
C、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一段时间内,吸热温度不变,是晶体的熔化图象;
D、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是凝固图象,又因为该物质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故选:A.
【点评】此题不但要根据图象判断出是熔化还是凝固现象,还要了解晶体有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在凝固过程中,要注意,当物体的温度达到凝固点时,虽然此过程仍然是放热过程,但是温度不会发生变化
 
14.想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如图所示的(  )
SHAPE \* MERGEFORMAT
A.a点B.b点C.c点D.d点
【考点】B6: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之后会聚于焦点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来解答此题.
【解答】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交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将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在另一侧也可以得到一束平行光.由图可知,d点为此透镜的焦点,故应把小灯泡放在d点.
故选D.
【点评】本题是对凸透镜光学特点的考查,属于基础性的知识.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5.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这个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  )
A.正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距离凸透镜25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B.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6.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光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小强眼睛的说法正确的是(  )
SHAPE \* MERGEFORMAT
A.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B.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C.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D.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
【考点】BA: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由图可知,光线经晶状体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说明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形成的是近视眼,应该佩戴凹透镜.
【解答】解:(1)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2)为了使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配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
 
17.关于对密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同种物质的密度总是相同的
C.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D.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考点】28: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体积和质量而改变,根据密度公式ρ= SHAPE \* MERGEFORMAT 可知,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大;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小.
【解答】解:
(1)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保持不变的,并不会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选项AC错误,D正确;
(2)质量时物体的属性,不随温度变化,而不同温度下物体的体积不同,根据密度公式ρ= SHAPE \* MERGEFORMAT 可知,物质的密度随温度变化,故B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是不一样的,并不能完全像数学公式一样来分析成正比反比,因为物理公式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分析物理公式时要结合具体物理量来进行.
 
18.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上,则测出物体的质量与其实际质量相比(  )
A.偏大B.偏小C.相同D.无法判别
【考点】25: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分析】调节天平的横梁时,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如果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了将游码归零,实际上标尺的零刻度右移,但是读数时按照原来的零刻度进行读数.
【解答】解:调节天平的横梁时,游码回零,物体的真实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调节天平的横梁时,游码没有回零,物体的测量值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物体的真实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再减称量物体质量前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所以用这架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结果会偏大,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天平是重要的测量工具,一定掌握天平的正确使用,包括如何放置天平,天平的调节,称量物体,如何计算物体的质量等等.
 
19.下列所列举的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若从物理学角度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不正确的解读是(  )
A.“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是水的凝固,雪是水蒸气的凝华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的金石密度不变
D.“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流运过程中密度减小
【考点】22:质量及其特性;1A: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28: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1)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铁棒磨成针,质量变小了.
(2)六种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它不随质量和体积而变化.“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质量和体积都变小了,但密度不变.
(4)“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流的过程中水的物质种类不变.
【解答】解:A、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铁棒磨成针,所含铁的多少变少了,所以质量变小了,故A正确.
B、冰、雪形成过程分别是凝固和凝华,都放热,故B正确.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质量和体积都变小了,但密度不变,故C正确.
D、“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流的过程中物质种类不变,密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对于本题不但要知道相应的物理知识,还要了解语句的含义才能解答.
 
20.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铁块熔成铁水B.湿衣服晾干
C.河水结成冰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
【考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铁块熔成铁水,发生的是熔化,故A错误;
B、湿衣服晾干,是汽化,故B错误;
C、河水结成冰,是凝固,故C错误;
D、沸水上方出现“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三、实验、探究题.
21.小华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 碰到了烧杯底 .
(2)他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C”),示数是 95 ℃.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1O: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分析】(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先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认清分度值,再读数;
【解答】解:
(1)由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会导致测量结果偏高;
(2)A俯视,错误,C仰视错误,B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正确;
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90℃上面第5个小格处,读作95℃;
故答案为:(1)碰到了烧杯底;(2)B;95.
【点评】本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难度不大.
 
22.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亮度的光斑.图1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 10.0 cm;
(2)小明按图2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光屏与透镜的距离过小 .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B7: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当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解答】解:(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由图1可知: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25.0cm﹣15.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由图2可知,此时u=2f,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当物距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但光屏的位置就不符合v=2f;
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同样光屏的位置也不符合v>2f;因此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得到像,就得将光屏远离透镜,因此造成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的原因是蜡烛和光屏间距离较小.
故答案为:(1)10.0;(2)光屏与透镜的距离过小.
【点评】此题主要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定要掌握物体、像、物距、像距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做到举一反三.
 
23.小华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某操作过程如下:
(1)用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上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49 g.
(2)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液面到达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为 30 mL;
(3)尽管体积测量的方法正确,但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评估时,发现液体的测量体积比它的真实体积要 偏小 (选“偏大”“偏小”或“相同”).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2F:液体密度的测量.
【分析】(1)使用天平称量物体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
(2)(3)利用图示量筒的液面位置可以得到液体的体积,分析体积测量值的变化时要从其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
【解答】解:(1)使用天平称量物体时,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如图甲所示,标尺的分度值为0.2g.
则物体的质量为:20g+20g+5g+4g=49g.
(2)由图乙中量筒中液面所对的刻度值可以知道该液体的体积为30mL;
(3)由于将液体从烧杯中向量筒中倒入的过程中,总有部分液体吸附在烧杯壁上,没有倒入量筒中,所以导致了体积测量值偏小.
故答案为:(1)49;(2)30;(3)偏小.
【点评】题中提供的方法测量液体的体积偏小,导致实验出现误差,改进后的方法是: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液面的位置为V;
(3)用天平测出剩余的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2,则液体的密度为ρ= SHAPE \* MERGEFORMAT .
 
四、简答、作图题.
24.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都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如图所示,它们在构造和使用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请指出其中的四个不同点.
SHAPE \* MERGEFORMAT
(1) 体温计有缩口,温度计没有 
(2) 体温计使用要甩到35℃以下,温度计不用甩 
(3) 量程不同 
(4) 分度值不同 .
【考点】17: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
【分析】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的不同包括:
(1)体温有缩口,测量时体温计由于水银泡后面有一段很细的结构(水银流过去不会返回,可以确定最高体温),使用前要甩几下,将水银甩到水银泡里面去再使用.普通温度计无此结构,可直接使用.
(2)体温计一般是测量体温所用,所以量程在人体温范围内,从35~42℃,而普通温度计根据内装液体不同,量程也不同.
(3)最小刻度不同,普通温度计最小刻度大,而体温计最小刻度是0.1℃.
【解答】解: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在构造或使用上的四个不同点:
(1)体温计有缩口,温度计没有;
(2)体温计使用要甩到35℃以下,温度计不用甩;
(3)量程不同;
(4)分度值不用.
故答案为:(1)体温计有缩口,温度计没有;
(2)体温计使用要甩到35℃以下,温度计不用甩;
(3)量程不同;
(4)分度值不同.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体温计和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区别,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包括体温计在内的各种温度计,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25.如图所示的光路中,只画出光路的一部分,请你完成光路图.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B6: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作出折射光线;根据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作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SHAPE \* MERGEFORMAT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6.如图所示,MN是一平面镜,S是一发光点,请根据反射定律(或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A点的光路图.
SHAPE \* MERGEFORMAT
【考点】A8: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对称,找到发光点S的像S′,然后连接AS′画出反射光线,再连接S与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
【解答】解: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对称性,画出发光点S的像S′,然后连接AS′画出反射光线,这样AS′与平面镜有一个交点,此交点即为入射点O,再连接S与入射点O画出入射光线.注意标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SHAPE \* MERGEFORMAT
【点评】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需要注意的是哪些线是实线、哪些线是虚线,另外不要把方向标反了.
 
五、计算题.
27.甲、乙两地相距90km,A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从甲地开往乙地,同时B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从乙地开往甲地,则经过多少时间A、B两车相遇?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A车和B车运动的路程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据此根据速度公式列出等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设A、B两车相遇的时间为t,
根据v= SHAPE \* MERGEFORMAT 可得s=vt,
所以有:vAt+vBt=s,
代入数据可得:30km/h×t+60km/h×t=90km,
解得:t=1h.
答:经过1h,A、B两车相遇.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A车和B车运动的路程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列出等式.
 
28.声音传播到障碍物后发射回到人耳﹣﹣称为回声.某放牧小孩,面对前面一坐大山大喊一声,经过2秒钟后听到回声,则该小孩与大山的距离是多少?
【考点】97:回声测距离的应用;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人发出的声音经高山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人发出的声音传到大山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人离大山的距离.
【解答】解:小孩发出的声音传到大山的时间:
t= SHAPE \* MERGEFORMAT ×2s=1s,
由v= SHAPE \* MERGEFORMAT 得该小孩与大山的距离:
s=vt=340m/s×1s=340m.
答:该小孩与大山的距离为34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声音从人所在地方传到大山的时间(单趟用时)是解题的关键.
 
29.“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是众人皆知的歌词,为测定滔滔黄河水的含沙量,某科学研究所取了10dm3的黄河水,称得其质量是10.18kg,已知沙的密度为2.5×103kg/m3,试计算黄河水的含沙量(即含沙的质量百分比).
【考点】2B: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知道“黄河水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和沙的质量之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再根据m=ρV分别写出水的质量和沙的质量的表达式,把数据代入即可求出.
【解答】解:黄河水的体积为10dm3=0.01m3,
设含沙的体积为V,则含水的体积为(0.01﹣V),
因为ρ= SHAPE \* MERGEFORMAT ,
所以m=ρV,
由题意可知:m=m水+m沙=ρ水V水+ρ沙V沙,
代入数据得:
10.18kg=1.0×103kg/m3×(0.01m3﹣V)+2.5×103kg/m3×V,
解得:V= SHAPE \* MERGEFORMAT ,
所以黄河水中含沙的质量:
m沙=ρ沙V=2.5×103kg/m3× SHAPE \* MERGEFORMAT =0.3kg,
根据题意可得,黄河水的含沙量: SHAPE \* MERGEFORMAT = SHAPE \* MERGEFORMAT ×100%≈2.95%.
答:黄河水的含沙量为2.95%.
【点评】本题是一道关于密度的计算题,是一道中档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