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单元检测(三).docx

各不打扰| 2023-03-05| 211次下载| 7页| 837.703KB| 5分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单元检测(三).docx
单元检测(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  )
A.编户制度 B.汉化政策
C.宗主督护制度 D.民族歧视政策
答案 C
解析 在完成统一后,北魏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这样,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使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苦不堪言。
2.透过下图能获知北魏(  )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是无从得知的。
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这反映了(  )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答案 B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中“征调赋敛”这一信息。
4.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C
解析 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5.“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答案 A
解析 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颁布均田令 B.实行汉化政策
C.迁都洛阳 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
答案 C
解析 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7.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  )
A.宗主督护制 B.三长制
C.保甲制 D.租调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9.“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李煜变法 D.孝文帝改革
答案 D
解析 “游牧文化”演变为“农耕文化”,四个备选项中只有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符合,故选D。
10.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  )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④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内容是要求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话,这与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无关。
11.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B.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
C.效仿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
D.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
答案 A
解析 孝文帝不仅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而且自己以身作则。
1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答案 D
解析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13.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下列对材料中改革的评价的立足点说明最全面的是(  )
A.社会制度 B.生产方式
C.风俗习惯 D.中华民族
答案 D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生产方式的农业化、风俗习惯的汉族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
1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答案 A
解析 任何一场改革,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潮流,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15.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造成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趋于缓和,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滋甚,奸宄之声屡闻。
——《魏书·高祖纪二》
材料二 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三载一考,考即黜陟,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
——《资治通鉴》永明二年
材料三 受禄者无不局(恐慌害怕),赇赂殆绝。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审核)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都下决大辟(判处死刑),岁不过五六人;州镇亦简。
——《魏书·刑罚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北魏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10分)
答案 (1)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纷起反抗。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官吏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
(2)措施: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积极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官……纵奸纳赂……”“贼盗并兴”、材料二中的“中原丧乱”等关键词语可总结出社会问题。原因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总结措施,其积极作用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总结。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8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 (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总结,它体现了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第二问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要注意只回答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的内容。第(2)问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太子反对改革表明改革面临阻力;而孝文帝废太子则表明他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